今天我们讨论一下青春期孩子得了抑郁症怎么办?如果家长要与抑郁症的孩子相处的话,首先家长要搞清楚抑郁症是怎么发生的,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其实是双重的,一方面是生理,一方面是心理,有些人的体征就很容易得抑郁症,比如像林黛玉这种人,只要外面有打击性的事件发生,就很容易走向抑郁,这个就是由生理机制引起的抑郁症。
那么由心理机制引起的抑郁症是怎么发生的?如果一个人他对自己产生了扭曲的认知,比如他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倒霉鬼,总觉得自己命很苦,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孤苦伶仃的人,总觉得自己做什么事都不顺,总觉得别人对他是不友好的。如果他建立了这样的认知,或者遇到了一些打击性的事件,让他觉得这件事情羞辱了他,不能从这件事里走出来,又或者遇到了严重的挫折,比如他考试总是不成功,他想做什么事总是失败,那么这些都会让他进入抑郁状态。
当然抑郁症也有轻症、中症,重症之分轻症比较容易恢复到了中症,通常需要服用药物,等到重症的时候就需要父母有所陪伴。当抑郁症发展到严重的时候,可能就会产生轻生的这种欲望,据观察有30%的重度抑郁症会寻求死亡,所以重症需要引起父母的重视,那么当孩子得了抑郁症会出现哪些症状呢?
第一个症状一个孩子得了抑郁症,很多家长有时候不太理解这种心理疾病,比如总觉得这个孩子不管怎么讲,他都听不进去,横竖跟他讲他都不明白。因为抑郁的人就是这样的特点,所以你在心里面要有底,我的孩子得了抑郁症,我现在要把他当成一个病人来对待,不要对他有太高的期望。所以每当抑郁症的孩子跟你说负面情绪的时候,家长要做的事情就是多陪伴多倾听多理解,而不是批判分析反驳,不然孩子会进入更深的抑郁。
第二个症状,得了抑郁症的孩子,他上课是无法集中注意力的,你一定要逼迫他坐在教室里,他是要崩溃的,如果他跟你说我实在没有办法待在教室里,因为我注意力不集中,我要回家,那么当家长的你就要接受他想回家的现实。
第三个症状,如果孩子是一个中度抑郁症,通常我们是建议他休学一段时间,休学期间他会有这样的一些表现,比如白天睡觉,晚上起床,窗帘拉起来打游戏,也不出去见人,你问他怎么想的,他会说我不知道这是第一阶段,这个阶段做父母的只需默默的陪伴就行,不吵不闹,然后就会进入第二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孩子就会蠢蠢欲动,开始提要求,比如要去学吉他、游泳,要买衣服鞋子、零食报什么兴趣班,当孩子提出这些要求的时候,家长尽量都满足他,不要跟他吵架,因为他去两天可能就不去了,然后就到第三个阶段了,他可能就会提出来,他想去上学,叫你帮他找学校等,所以他们通常都有这样的一个过程。
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他每天是要服药的,如果家长有这样的条件,孩子也愿意的话,一定要带孩子到处走一走,让孩子把心境打开,到处走的时候,家长不要去讨论他个人的问题,尤其不要讨论学习的问题,这是一开始的时候家长能帮到孩子的地方,在如今的快节奏生活中,由于学业压力,得了抑郁症的孩子越来越多,如果你的孩子得了抑郁症你怎么办?
首先你既要重视它,也要轻视它,意思就是你不要完全忽视它,觉得不就是一个抑郁症吗?不就是心理感冒了,然后就掉以轻心,但同时你也不要把它太当一回事,觉得我的孩子得了抑郁症,这辈子完蛋了,没救了他会不会自杀?
整天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在这件事情上忧心忡忡,因为抑郁症的人他会变得很敏感,脆弱,多疑悲观,如果发现自己的父母如此在乎这件事,就会更加的加重他的问题。
其次你要去找专业的机构给孩子做一个评估,看看孩子现在是什么程度,然后跟医生商量怎么治疗。从目前来看,抑郁症的治疗首选方案还是药物再加上心理辅导两部分组成,因为药物可以平衡身体的荷尔蒙水平,而心理辅导可以改善造成孩子抑郁的这部分认知。
最后我要提醒一下各位家长,其实当一个孩子得了抑郁症,老师说一声,这个问题并不是一天两天积累下来的,而是早期在家庭环境上出了问题,也就是说当你的孩子得了抑郁症,可能你们整个家庭成员都要被调整,只有这样孩子的问题才能恢复,所以这个家需要进行家庭治疗,这个家庭的所有问题都应该向心理咨询师敞开,通过咨询师去发现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到底有什么问题,或者某一个人到底有什么样的个性上的缺陷,从而让咨询师帮助家庭成员改变互动方式。
那么当家庭环境改变了,孩子自然就会好的很快。
老师说一声,一个孩子得了抑郁症,得了心理疾病,实际上是家长在生病,孩子在替家长吃药,通常要治疗的是这个家,而不是这个孩子,因为我很少看到单独治疗孩子能把抑郁症治好的,所以孩子的问题一定与家庭环境息息相关,而且治疗抑郁症一定不能操之过急,特别是生理机制引起的抑郁症,因为这部分病人的发病时间会很长,所以你一定要做好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如果你沉不住气的话,经常说一些负面的话去刺激孩子,只会加重他的病情对他的改善是不利的,很有可能走到重度抑郁,甚至轻生都有可能。
好,这节课就讲到这里,我们下节课再见。
择校助手,专注10-18周岁叛逆孩子择校。发布者:唐芮溪老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fuyeying.com/archives/4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