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引入与案例分享
在从事家庭教育多年的过程中,接触了众多家庭和孩子。在正式开课之前,先分享了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案例。
大约三年前,一位高一孩子的妈妈满脸愁容地找到了讲述者。彼时,她的孩子已经不去上学了,每天过着昼夜颠倒的生活,中午才起床,随便吃点东西就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玩电脑,一直玩到凌晨三四点才睡,日复一日持续了两个多礼拜。这位妈妈尝试了各种办法,找亲戚软硬兼施地劝说、拜托学校老师同学帮忙,也咨询了不少心理老师,可都无济于事。孩子就是执意宅在家里,不愿见任何人,也不肯去学校。
机缘巧合下,这位妈妈来到讲述者所在之处上课,了解到讲述者既懂孩子又擅长与孩子沟通,便请求其到家里和孩子做做工作。就这样,与这对母子长达三年的跟踪交流由此展开。
在这三年里,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第一次与孩子交流时,以建立信任和关系为首要目的。慢慢地,引导孩子在独立制作游戏视频中找到了正向的感觉。同时,也让孩子的妈妈不断看到孩子的进步与所展现出的潜力。尽管三年过去了,同龄人都已步入大学,这孩子依旧没有重新走上传统的读书之路,但他在制作视频的过程中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他不仅通过帮别人制作视频赚到了一些钱,还为相关机构制作了很多高质量的宣传视频。而且,他和妈妈的关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从以前无话可说到现在有说不完的话题,每周还会一起看一场电影并交流观影感受。现在,孩子意识到自己或许还是需要学习,正在逐步着手准备托福考试。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孩子从曾经的烦躁、郁闷、没有目标,转变为如今的开朗、自信、有主见;妈妈也从当初对孩子的满心担忧、紧张、焦虑,变成了现在的平和、乐观,对孩子充满了信任、支持与欣赏。讲述者感慨,看到这样的变化,体会到了自身职业的幸福感。
也正是因为这样一次次与不同孩子、不同家庭的深入接触,发现很多妈妈的焦虑往往源于孩子的各类问题。于是,便引出了本次课程要重点探讨的孩子常见的几大问题。
二、孩子常见的五大类问题详述
1. “学习”引发的家庭冲突
在众多家庭中,“学习”问题堪称引发激烈冲突的“元凶”。许多家长都深有体会,孩子不肯写作业,无论怎么催促都毫无效果。孩子在学习方面缺乏自觉性、自律性,没有制定计划和目标的意识,对学习和作业兴致缺缺,成绩越来越差也不着急。以至于很多家庭呈现出“不谈学习,母慈子孝,一谈学习,鸡飞狗跳”的常见模式。
2. 未养成良好习惯
这也是家长们普遍面临的困扰。比如早上叫孩子起床,孩子总是磨磨蹭蹭就是不起来;吃饭的时候不是看手机就是看电视,不能好好吃饭;自己的东西从来不知道收拾,总是乱摆乱放。家长们尝试培养孩子养成一些好习惯,可无论是采用软的奖励诱惑手段,还是硬的惩罚措施,往往都难以奏效。
3. 沉迷电子产品
如今,孩子沉迷电子产品的现象愈发严重。他们一天到晚抱着手机玩游戏、看直播、看小说,即便一家人难得出去旅游,也依然只顾着看手机。玩游戏时,说好只玩30分钟,可到时间了就会各种拖延,先是说“再给我玩五分钟”,再催就变成“再给我玩一分钟”,没完没了,让家长们十分无奈,甚至气得想把手机摔了。
4. 无法与孩子沟通
很多时候,家长们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想好好跟孩子讲道理吧,说多了孩子就会厌烦,要么左耳进右耳出,甚至有时候连左耳都不进,根本听不进去家长说的话。家长心平气和地想和孩子好好交流一下,可孩子却什么都不愿意说,家长完全不了解孩子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5. 孩子自信心不足
谈到孩子自信心不足的问题,表现形式多样。孩子在很多事情上都不愿意尝试,不敢去争取机会。这会衍生出一系列其他问题,比如在班级里容易被同学排斥,跟同学关系不好;对自己没有要求,缺乏学习动力,容易被打击,遇到困难就轻易放弃,抗挫折能力较差。更为严重的是,自信心不足的孩子在长大成人后,面对诸多机会和选择时,往往会条件反射地选择放弃和逃避,这将成为他们整个人生发展的障碍。
三、各类问题背后的成因剖析
1. 学习问题背后的原因
很多时候,父母将学习简单地等同于成绩和作业,而忽略了学习的真正内涵。实际上,学习远远不止于作业和考试,还包括孩子的社交、动手能力、思维模式、表达能力、财商等诸多方面的学习。由于父母过度关注成绩和作业,忽视了学习背后的兴趣与成就感这一动力基础,使得学习在孩子眼中变成了一件痛苦的任务,从而导致学习方面出现诸多问题。
2. 习惯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上行下效: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好的模仿对象,很多时候孩子的坏习惯往往是直接受到父母的影响。比如父母自己本身就有起床磨蹭、吃饭不专心等习惯,孩子很容易就会跟着学。
– 培养心态问题:父母在培养孩子习惯时,心态往往存在偏差。通常只是告诉孩子这个习惯好,让孩子去养成,却没有和孩子共同达成一致的目标,没有让孩子真正理解“为什么要建立这个习惯”,孩子缺乏对养成习惯的内在动力感知。
– 培养方法不当:培养孩子习惯需要有一定的策略、技巧和反馈机制。然而,很多时候父母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孩子很难持续地坚持一个比较有挑战的计划,导致培养习惯的尝试屡屡失败。
3. 沉迷电子产品的原因
作为一个曾经的资深网瘾患者,对此深有体会。电子产品之所以能让孩子如此沉迷,最大的原因在于其中能轻松获得在网络以外难以获得的如成就感、价值感、荣誉感等种种正向感觉。如今,互联网从业者、游戏公司的策划、美工等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他们精心设计的产品能够让人轻易上瘾,连很多成年人都难以抵御,更何况是孩子呢。
4. 无法沟通问题的根源
这一问题反映出更为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父母很多时候不懂倾听孩子,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去尊重他。亲子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问题,而几乎所有上述提到的孩子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一个较为良好的亲子关系作为前提。如果亲子关系恶劣,那么很多时候首先要做的不是解决具体问题,而是要先修复亲子关系。
5. 自信心不足的成因剖析
孩子自信心不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孩子缺乏允许犯错的机会,每次做错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得到一些让他们感觉不舒服的反馈,这使得他们不敢去犯错,进而不敢去尝试很多事情。另一方面,每一次孩子尝试做了某件事情后,比如动手做了一个手工给爸爸妈妈看,爸爸妈妈的反应往往很平淡,只是说“哦,你做了这个东西呀”,孩子原本从尝试中获得的喜悦和正向感觉得不到有效的保持,这也导致孩子自信心逐渐受到打击。
四、对“问题”的重新审视与思考
我们常常把孩子的这些表现称作“问题”,但其实仔细想想,“问题”这两个字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标签,它反映的是孩子没有达到父母预期时所产生的落差。
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在孩子眼中是个“问题”妈妈,孩子说我们爱发脾气、又爱乱丢东西,做菜不好吃;或者在先生眼中是个“问题”妻子,被说每次出门都邋里邋遢,不上班在家带孩子还把孩子带得一身问题,看到隔壁家老王的老婆怎样怎样。当我们听到这些“问题”标签贴在自己身上时,我们自己的感受是怎样的呢?恐怕也是不太好受的,而且可能也不太愿意去改变吧。
对于孩子来说,这些负向的标签往往会伴随他们的一生,成为他们人生中难以跨越的障碍。所以,我们应该试着换一种心态去看待这些所谓的“问题”,把它们看作是我们与孩子共同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既是一个阶段所遇到的瓶颈,也是一个彼此共同成长的机会。
就像那句经典的话所说:“站在问题的角度看世界,全世界都是问题;站在资源的角度看世界,满世界都是资源。”如果我们只是用问题的角度去看孩子,那么孩子几乎不会有改变的意愿。只有用资源的的眼光去看孩子,把孩子的每一个表现都看作是一种可以挖掘和利用的资源,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成长和改变。
五、改变的重要性与行动呼吁
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所有的“问题”都不会自动消失。如果我们一直保持着原来的行动模式,那么结果也不会有所改变。只有我们自己开始改变,才能带来孩子的变化。
很多妈妈都表示,为了让孩子能变得更好,自己愿意改变。但她们常常会困惑,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着手去改变。这也是很多用心的妈妈头疼的事情。
在本次课程的结尾,提到了下一节课将会分享一个重要的工具——《家庭教育指北针,做孩子成长的引路人》。有了这个工具,希望能让家长们在家庭教育的道路上更加轻松,不再迷茫,能够更加准确地找到方向,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
总之,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要深入剖析孩子常见问题背后的成因,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这些问题,并且积极主动地去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和谐美满。期待家长们在后续的课程中能够深入学习并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开启家庭教育的全新篇章。
择校助手,专注10-18周岁叛逆孩子择校。发布者:周宏斌老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fuyeying.com/archives/4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