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青春期是一个最重要的转折点,他们从憎懂无知的少年向成熟理性的青年转变的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出现一系列的青春期疑感。
青春期是他们成长中的叛逆期,受强烈的反叛情绪和守护自己隐私的意思的影响,对童年期信任和理解的父母,他们开始变得故对和误解。
为了缓解孩子的逆反心理,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做错了一步就刺激到孩子敏感的神经,使得他们的逆反心理更上一层楼。
第一、设定现实的期望值,不要自说自话
父母是最喜欢给孩子提出各种要求的人,而这些或大或小的要求中有许多都是难以实现的,男孩看到了这一点,家长却没有看到,依然固执地要求孩子去做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直接导致了双方矛盾的激化。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道理,家长们很早就知道,但自从有了自己的孩子,就将这句话抛诸脑后,变成了完全的唯心主义者,总是想当然地教育孩子、要求孩子。
当家长提出了实现不了的期望值,等待他们的必然是孩子的无视或反抗。
以学习方面来说,家长要孩子搞学习,要求孩子不准看电视,不准玩手机,只能搞学习,也不管孩子现在学习水平在哪个层次,就是强硬要求孩子达到家长心目中的期待值。
可是孩子会听吗?根本不会,而这种压力反而会直接转化成了孩子的叛逆。
家长如果真的想要孩子好好学习的话,为什么不想想其它对策?
比如:和孩子一起制订学习计划,计划根据孩子的水平来,而简单到容易,一步步的去激励孩子,而不是只会硬性要求孩子。
也许孩子不爱学习,就是在学习上遇到了难题。
第二、提要求就不要唠唠叨叨
还是以学习为例:
李小浩是一名高中的学生,平时努力刻苦,但一到考试成绩欠佳,每次开家长会就是小浩压力最大的时刻,因为妈妈老是会埋怨他,你看谁谁的英语成绩那么好,你看谁谁谁的数学成绩居然是满分,你还不努力的话,怎么办,要怎么办才好。
长期以来,妈妈的这种行为让小浩很难过,他甚至想,为什么我一定是妈妈的孩子,既然觉得别人那么好,为什么不让别人来做她的儿子,作为母亲,她真的关注过我吗?我一直在努力,为什么她看不到?
其实,妈妈抱怨这么多,无非是想让小浩学习成绩能有个结果。
可惜每次小浩平时表现良好,一想到每次考完试就要开家长会,小浩的压力倍增,所以每次都在考场发挥失常。
而作为家长,不应该无视孩子的努力,应该帮助孩子找到考试失利的原因,而不是絮絮叨叨去指责孩子。
第三、不要命令式的对孩子说话
父母经常觉得正因为自己是大人,所以孩子必须要听自己的,不听父母的孩子就是不听话。
小星因为有道题目不会做,就跑过去问爸爸,爸爸给他讲了思路,但是小星觉得爸爸的算法不正确,就提了疑惑,但是爸爸认为自己的没错,就对小星说:“如果你觉得爸爸做错了,那你现在就别做了,等明天上学校再去问老师。”
小星总觉得不对,还要算一下,结果爸爸就开始吼他:“叫你不要做了你就听话,明天去学校问老师不是一样的吗?”
小星觉得莫名被爸爸说一顿,很委屈,觉得爸爸自以为是,又蛮不讲理。
每个青春期的男孩都拥有很强的独立意识,他们从内心深处对命令充满了逆反和抗拒,强硬的命令就是强硬的压力,是对他们尊严的无视和侮辱。
用命令的方式进行交流沟通会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单薄脆弱和家长的强硬无礼,所以说命令是阻碍男孩的家长与孩子交流沟通最大的屏障。
择校助手,专注10-18周岁叛逆孩子择校。发布者:周宏斌老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fuyeying.com/archives/4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