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女儿成功考进了市里蕞好的高中。然而,今年,她被诊断为焦虑症!
刚上高一的第一学期,我女儿的情绪就开始出现问题。
每天放学回家,她显得心事重重,总是躲在房间里不愿意出来。
吃饭时,她只是草草吃几口,作业也常常拖到深夜才开始。
问她发生了什么,她总是敷衍几句,然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次数多了,我开始担心,学校老师也找我谈话,问我为什么她的作业经常不交。
我只能解释说她蕞近状态不好,但其实,我压根不知道她到底怎么了。
每次我想和她谈谈,她要么沉默,要么冷冷地说:“别烦我,让我静一静。”
以前,她学习非常认真,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现在,她总是心不在焉,做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效率极低。
有一天晚上,我忍不住检查了一下她的作业,发现她连一些简单的题目都做错了。
我提醒她:“你要认真点,这么简单的题怎么还做错?”
结果她反过来对我大吼:“为什么你总是不相信我?”
更让我担忧的是,她似乎变得非常易怒,遇到难题就情绪失控,有时甚至会撕掉作业本。
我以为这只是青春期的叛逆,甚至还和朋友抱怨她越来越不听话。
直到有一天,班主任打电话告诉我,她在学校有自残行为,建议我带她去看心理医生。
我顿时感到天塌下来一样。
尽管心里不愿意相信,但为了她的健康,我还是带她去看了医生,结果确诊为焦虑症!
我百思不得其解,明明她成绩不错,为什么会得焦虑症呢?
更糟糕的是,自从确诊后,她似乎变得更加消极。
不仅不再努力学习,还经常整夜整夜地失眠,白天却昏昏欲睡。
她甚至不愿意出门,哪怕是去上学。
我试图让她多参加一些活动,但她总是拒绝。
面对她的状态,我感到无助,甚至有些绝望,不知道该如何帮助她恢复正常。
在咨询时,母亲几乎泣不成声。
但孩子的问题并不是她一个人的,而是整个家庭的问题。
在深入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后,我指出了一个关键点:他们的教育方式存在严重的问题,他们一直用成绩来定义孩子的价值。
通过与家长的深入交谈,我发现,这个家庭长期以来都非常重视学业成绩,甚至把成绩作为衡量孩子价值的唯一标准。
每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父母会大加赞赏,甚至用物质奖励来鼓励她。
然而,当孩子的成绩稍有下滑,父母的态度立刻变得严厉和失望。
这种状况让孩子从小就形成了一个观念:只有成绩好,才能得到父母的认可和爱。
这种观念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她在面对学业压力时变得异常焦虑。
我建议家长首先要改变对孩子的评价方式,不再只关注成绩,而是更多地关注她的努力和进步。
家长需要学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更多的肯定和支持,而不是一味地施加压力。
具体有两点建议:
1. 允许孩子放松,帮助孩子释放压力
起初,母亲看到女儿整天躺在床上或者玩手机,非常着急,担心她会落下很多课程。
每当她状态稍有好转,母亲就催促她恢复学习,保持正常的作息。
然而,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孩子焦虑时,需要的是一个放松的环境,让她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
虽然她可能会沉迷于手机或睡觉,但这其实是她在自我调节情绪。
家长要做的,是在她需要时给予支持和陪伴,让她知道家庭是她的避风港。
母亲开始改变自己的态度,不再强迫孩子按时起床吃饭,而是提前准备好她喜欢的食物,留在桌上,并写上温馨的纸条:“宝贝,妈妈给你准备了你蕞爱吃的饭菜,记得吃哦。”
她情绪低落时,母亲会静静地陪在孩子身边,不多说话,只是轻轻地拍拍她的背。
她情绪失控时,母亲也不再责备她,而是给予肯定:“你今天能够把情绪说出来,妈妈很高兴。”
这种无条件的接纳和陪伴,让孩子慢慢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安全感。
大约三个月后,孩子的状态明显好转,情绪也稳定了很多。她开始主动和家人交流,也逐渐恢复了上学的频率。
2. 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内在动机
以前,孩子学习的动力主要是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和表扬。
她把成绩当作唯一的价值体现,这种外在动机非常脆弱。
家长应该更多地关注她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而不是只看结果。
比如,当孩子认真完成作业时,家长可以这样说:
“看到你今天这么专注地做作业,妈妈很高兴。”
当孩子遇到困难但没有放弃时,家长可以这样鼓励:
“你今天面对难题时没有退缩,妈妈为你感到骄傲。”
逐渐地,孩子不再那么害怕考试,学习也变得更加自信。
虽然成绩还没有恢复到以前的水平,但孩子对学习的态度明显改善。
她开始享受解决难题的过程,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分数。
家长也更加注重她的心理健康,给予她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如今,孩子的状态已经大有改善。
她变得开朗自信,和家人也能敞开心扉谈论她的感受。
虽然她的成绩不再是班上的顶尖,但她有了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家长也不再给她施加过多的压力,只是默默地支持她。
当然,每个孩子的情况都是独特的,不能指望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孩子。
父母需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不断学习和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择校助手,专注10-18周岁叛逆孩子择校。发布者:周宏斌老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fuyeying.com/archives/4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