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正在为孩子的行为而不知所措?你是否正在为孩子的不当举动而焦虑不已?
你肯定想不到,关键原因可能在于你不懂“伪装”!
我的孩子今年上五年级,现在他品德良好,性格开朗,身心健康。
但你肯定想不到,让你困扰的这些问题,我都经历过!
儿子从四年级开始,行为有些异常的问题愈发明显,随着年龄增长,他在品德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
首先就是偷看异性物品,在学校里他会做出一些不恰当的举动,在家中也偶尔会有类似的行为。
每次被发现后,他都不知道这种行为的严重性,只是嘻嘻哈哈地不当回事。
他缺乏正确的观念,对于自己的行为没有正确的认识,不知道这样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
我不得不反复地跟他强调这种行为是不被允许的,但效果甚微。
每次我跟他讲道德伦理的时候,他心不在焉,听着听着就开始走神,等我讲完,他好像什么都没听进去。
不仅如此,他还会偷偷地把一些不该拿的东西藏起来,这让我非常担心他的价值观会出现严重问题。
当我发现讲道理不起作用时,我开始惩罚他,每出现一次这种行为,就罚他面壁思过半小时;每藏一次东西,就没收他一件心爱的玩具。
刚开始还有点效果,但后来惩罚的力度不断加大,他的不当行为却没有减少。
直到有一次,他又被发现偷看异性物品,我气得浑身发抖,让他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可他却一脸茫然,好像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我的愤怒达到顶点,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
那天晚上,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我的愤怒渐渐变成了深深的自责,看着孩子无辜的样子,我想跟他好好沟通,却不知从何说起。
就在我感到无比困惑的时候,我遇到了我的大学同学,她是一位优秀的儿童心理专家,面对各种复杂的儿童心理问题,她总能巧妙地化解,孩子们都很信任她。
当我向她倾诉我的烦恼时,她的一句话点醒了我:
“有没有想过是你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你看到的这些不当行为只是表面现象,找到问题的根源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她告诉我,要通过自我提升来影响孩子。
我对此充满怀疑,但没想到,这个决定改变了我和孩子的命运。
书上说:无论是孩子的行为偏差、价值观扭曲,甚至是心理问题,都有办法解决,前提是找到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
孩子的品德好坏,取决于他们对待是非的“态度”,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我知道是对的。
这种孩子有明确的是非观,面对任何事情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他们享受做正确事情的满足感,而满足感又会增强他们的正确观念,形成良性循环。
所有品德优秀的学生都有这样的品质。
第二种:我不确定对不对。
这种孩子处于探索阶段,不确定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一旦得到肯定,他们就会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一旦被否定,就会产生困惑。
所以,这个时候是教育和引导孩子的关键时期。
第三种:我不知道这是错的。
这种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遇到问题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这件事我觉得没问题——我被批评了,但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动力去改变——继续犯错——被批评——强化“我不知道这是错的”的潜意识。
那么,“我不知道这是错的”的心态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是家长没有及时给予正确引导造成的!你的孩子正在逐渐变成你忽视教育的那个人!
你的教育方式是不是:
“你怎么又这样?”
“快点改正,你怎么老是记不住?”
“你看你又犯错了,你有没有脑子?”
……
似乎我们没有在认真引导孩子,但这些话都在暗示孩子:你老是犯错、你记不住、你没脑子……
孩子长期接受这样的负面反馈,就会信以为真,认为自己“老是犯错、记不住、没脑子”,最后变成“我不知道这是错的”。
所以,当孩子已经有了这样的潜意识,再用惩罚、指责、讲道理的方式都是治标不治本,因为根本问题在于他们的“无认知”。
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强化孩子心中“我不知道这是错的”的标签。
听到这里,我如梦初醒,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懊悔。
那到底该怎么做呢?
书上说:优秀的父母,总是善于“伪装”!你的孩子,正在成为你忽视教育下的那个人!
没有正确观念的孩子,内心就像“白纸”一样迷茫和无知,他们渴望得到正确的指引。
把他们渴望的正确观念和引导毫无保留地给他们,这将成为塑造他们的最佳工具。
也就是说,你想培养孩子的某种品德,就不断地夸奖他们,让他们相信自己真的有这个品德。
当然,首先你要“自欺欺人”,当你自己相信了,才能让它变成现实。
比如:
孩子偷看异性物品,你就说“你是个很懂尊重别人的孩子!”“你很有道德底线!”“你知道什么行为是正确的!”
一开始孩子可能不信,但你说多了,他就会受到你的情绪影响,逐渐改变自己的行为,建立起“我知道什么是对的”的潜意识。
慢慢地,你会发现他真的越来越有正确的行为。
所以我们常说:低阶家长爱指责;中阶家长善引导;高阶家长懂“伪装”。
突然之间,我对教育孩子的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于是,我按照书上说的去做。
但是很快,我发现理论和实践有很大的差距,因为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儿子一听到我夸他就沾沾自喜。
原来这也需要看情况,不能盲目地“伪装”,否则会把“白纸”涂得乱七八糟,起到反作用。
我终于明白,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怎么说才有效。同时,我还运用了“积极反馈”,来强化孩子的正确观念。
慢慢地,我惊喜地发现,儿子真的在一点点改变。
最明显的就是他的态度从原来的“我觉得这没什么”,变成了“我知道这样不对”“我要改正”!
当他发现自己也可以做一个品德端正的孩子后,他的自信心大增,开始给自己制定行为准则,每天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还养成了自我约束的习惯。
孩子总是那么神奇,当他在品德上找到正确的方向后,这种观念开始不断扩散,他觉得做一个品德好的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不良习惯也消失了。
此时的他,行为完全符合道德规范,我才发现,一旦孩子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和内驱力,教育就变得非常轻松。
而一直让我头疼的偷看异性物品的问题,在他想要成为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人的时候,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
如今,孩子已经上五年级了,他的品德完全不用我担心,因为他已经能够从正确的行为中找到自己的“成就感”。
这件事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花了很长时间都没有解决的问题,通过学习和改变自己,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彻底改变了孩子。
有时候,改变自己真的比改变孩子容易得多!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家长的错误在于他们不懂得教育是一种塑造灵魂的过程,塑造灵魂有其特定的规律,那就是引导者必须处于主动状态。
也就是说,激发孩子的内驱力,才是解决孩子品德问题的唯一方法!
择校助手,专注10-18周岁叛逆孩子择校。发布者:唐芮溪老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fuyeying.com/archives/4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