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儿上初一,开学才2个月,她的行为就开始让我忧心忡忡。
养娃13年,我真是身心俱疲。
小升初结束,女儿对她父亲的依赖越来越不正常。她会过度关注父亲的一举一动,父亲晚归时,她就坐立不安。
每天醒来,她不是想着自己的事情,而是先去看看父亲在不在家,吃饭的时候如果父亲不在,她就没什么胃口。
我尝试让她多和同学出去玩,拓展下自己的社交圈,她嘴上答应得好,结果却根本不愿意出门。
看着她整天围着父亲转,那种依赖的样子,再想到她逐渐变得孤僻的性格,我心里堵着一口气,不吐不快:
“你能不能不要整天只想着你爸爸,你也该有自己的生活!”
女儿闻言,一句话不说,转身就去找父亲,还在他怀里哭了起来。
我心里叹气:再这样下去,她的心理发展肯定会出问题。
想来想去,我决定多带她参加一些亲子活动,希望她能多和其他人接触,而不是只把目光放在父亲身上。
谁知,听到要去参加活动,女儿当即反对:“我不想去,我只想和爸爸在一起,为什么你总是要分开我们?”
我指着她的鼻子:“你看看你现在像什么样子,对父亲的依赖太过分了。其他孩子都在健康成长,就你陷在这种不正常的情感里。你再这样,以后怎么正常生活!……”
女儿的脸一阵青一阵白,最后恨恨地看着我说:“我不管,我就喜欢和爸爸在一起,我谁也不想理!”
后来,女儿不仅没有改变,还变本加厉。
她爸也意识到了问题,开始有意疏远她,可女儿却哭闹不止。
除了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候,其余时间她都闷闷不乐。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
开学后,第一个月老师就找我谈话了好几次,说她在学校不合群,不跟同学们交流互动,就自己一个人待着。
老师的教育沟通,也没有任何作用。
最后,她直接跟我摊牌:“我不想和其他人接触,我就想和爸爸在一起,你要是逼我,我就不理你了!”
我也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干着急。
从那以后,我整夜整夜失眠。有时候想干脆算了,生出这样的女儿是我倒霉,她自己选的路,有她后悔的一天。
可理智告诉我:如果赌气放弃她,我早晚也要后悔。
但女儿的恋父情结如此严重,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帮她了!
恋父的孩子,要么孤僻,要么心理扭曲
再不解决,这个家庭就岌岌可危了。
在详细了解后,我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我在家庭教育中,没有处理好父女之间的关系边界。
我讲到好几件事:
有一次,父亲和女儿在客厅里亲密地聊天,我看到后心里很不舒服,就冷言冷语地说:“你们俩天天这么黏糊,像什么样子。”
然后又教育女儿:“你都这么大了,要学会独立,不能老是缠着你爸爸。”
我的这些话,让父女俩都很尴尬,也破坏了家庭的和谐氛围。
还有一次,女儿和父亲一起出去买东西,回来的时候有说有笑。
我看到后,觉得女儿对父亲的依赖又加重了,就教育女儿:“你不能什么事情都和你爸爸一起做,你要有自己的朋友和生活。”
在我眼里,女儿对父亲的正常情感表达都被我视为过度依赖,我总是试图去纠正。
我指出女儿的问题,本意是希望她能独立成长,及时纠正这种不正常的情感。
但我没有采取正确的方式,没有尊重和理解,会让女儿在“家庭氛围”中备受打击,给自己打上“我只喜欢爸爸,其他人都不好”的标签,内心能量不足,成为“心理扭曲”一族。
“心理扭曲”的孩子在社交时会充满抵触情绪,认为“反正除了爸爸,其他人都不可靠”,于是,她们放弃和其他人的交流,选择封闭自己。
正如上文中的女儿,看似只是对父亲过度依赖、不合群。
实则是生活中遭受我太多的干涉和不恰当的引导,内心能量基本耗尽,进入青春期后就成为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更加执着于和父亲的特殊情感。
说白了,不是孩子故意恋父,是因为她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没有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
好在,我的及时醒悟成功挽救了女儿。
明白自己在教育上的错误,我后悔不已。
我下定决心,先改变自己,再改变孩子。
结合孩子的情况,我让自己分3步走。
1、建立健康家庭关系,明确亲子之间的边界
2、转化思维模式,把“硬话”变“软话”
3、固化成果,让短期成果发挥长期功效
在我的努力下,成果是显著的。
首先,我向女儿和丈夫真心道歉:
“女儿,妈妈最近才知道自己犯了错。以前,我没有处理好你和爸爸之间的关系,总是干涉你们的互动,希望你能独立,却没想过这种方式会给你造成多大的伤害……老公,我也不该让家庭氛围变得这么紧张。”
我说了很久,女儿和丈夫都没有说话,但我能感觉到气氛有所缓和。
我把自己的诚意表现在行动上:不再随意干涉父女之间的正常互动;尊重女儿的情感需求,让她在适当的范围内和父亲相处。
我不再因为女儿对父亲的依赖而责备她,而是改变家庭氛围。
我和丈夫一起组织家庭活动,邀请女儿一起参与。活动中,大家都很开心,再也不似以前的紧张气氛。
遇到有趣的电影,和女儿一起观看。
周末去哪里玩、玩什么游戏……在这些小事上,我们都会询问女儿的意见。
【在小事上给孩子做主的权利,会让孩子获得掌控感,体验被尊重、被爱,更是家庭关系的重要黏合剂】
随着家庭关系的逐渐改变,惊喜发生了。
有一天,女儿突然问我:“妈妈,我知道我之前太依赖爸爸了,我也想有自己的朋友,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做……”
女儿的话让我既吃惊又心疼,我赶紧抱住女儿,告诉她:“别怕,其实交朋友很简单。你可以从和同学们分享一些小零食开始,慢慢打开心扉。爸爸妈妈会一直在你身边支持你!”
【孩子向父母表明担忧时,切忌说教,要为孩子提供实际的建议,帮孩子建立信心】
第二天,女儿主动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小零食,还和她们聊了几句。
看到这,我非常高兴,但更怕她只是一时兴起,不过我很快调整好状态。
【孩子刚开始改变时,可能会有反复,父母要保持耐心,持续鼓励】
下午放学回家,女儿和我讲了她和同学们的互动,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句话,但我还是表扬了她:
“你今天做得很棒,已经成功踏出了第一步,妈妈为你骄傲。希望你明天能和同学们有更多的交流!”
【把孩子的进步用“好话”表达出来并放大,孩子会为自己的进步欣喜,产生继续努力的动力】
女儿听完很高兴,还给了我一个拥抱。
第三天,女儿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了作业,虽然她还是有点害羞,但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晚上,丈夫回家后,我把女儿的进步告诉了他,丈夫也表扬了女儿:“女儿,你越来越棒了,爸爸为你感到高兴。”
丈夫这个“重要人物”的认可,让女儿的积极性被大大提升。
渐渐地,女儿开始和同学们一起出去玩,她的社交圈越来越大。
初一下册,女儿在学校已经有了一群好朋友。
一学期下来,她的性格变得开朗了很多,和父亲之间也保持了健康的亲子关系,更重要的是,她越来越自信,对生活充满了热情。
如今,孩子正在读初二,她已经成为一个阳光、开朗的女孩,对未来,孩子充满期待,活力满满。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再好的方法,都不能够解决每个孩子的问题,毕竟,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即便是双胞胎,都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性格,需要的方法也就不一样。
渴望一个标准方案,一套标准化的育儿流程,养出优秀的孩子,是不现实的。真正有价值、能让人进步的信息,大多需要父母思考和消化。
事实证明,父母拥有“成长型思维”,不断学习,再结合孩子的性格特点,尝试、调整、固化,才是有用的途径。
择校助手,专注10-18周岁叛逆孩子择校。发布者:吴争老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fuyeying.com/archives/4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