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孩子,真的太难了!
不知别人是怎么养的,孩子乖巧友善,在学校的社交不用家长操心。
可我儿子,就是个麻烦精,感觉生下来就是专门给我添乱的!
从上小学开始,儿子在学校的行为习惯就不好。一开始,我认为是他年龄小不懂事,毕竟从家里的小环境突然进入学校的大集体,转变肯定没那么快。
但儿子上三年级了,在学校的情况还是让人头疼。首先是他开始拉帮结派,在班级里和一些同学组成小团体,有时候还会排斥其他同学。
我要求他和同学们友好相处,不要搞这些小团体,他却很不高兴:“我们只是一起玩,又没干什么坏事。你和你的朋友们不也经常聚会。”像这样的顶嘴是常事,他总是有一堆自己的歪理。
好不容易他不再和我顶嘴了,却又偷偷在学校里继续搞小团体活动。有时候他们会一起捉弄其他同学,给他讲道理他也不听。
再说他在班级里的人际关系,不知道他每天在学校是怎么和同学相处的,反正经常有同学来告状说他拉帮结派做一些不好的事,让他改正他就直接说“改不了”就把我打发了。
有时候,我真觉得他比同龄人格外调皮一些,跟他讲道理永远听不进去。
我真是无奈又生气。看着他在学校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差,我很焦虑。
我觉得是以前对他太宽容了,于是给他制定了一些规则,要求他在学校要遵守,不能再拉帮结派。
有时候他也能做的不错,但往往坚持不了多久就又开始拉帮结派了。我很生气,忍不住指责他没有集体意识、没有自律能力,一点都不知道改正错误。
还威胁他:“你现在不好好改正,总是拉帮结派,以后在社会上没有人愿意和你做朋友,你会被孤立的!”
可儿子还是听不进去,我的耐心也被消磨殆尽,满脑子想的都是让他改掉这个坏毛病。我变得越发焦躁,训人成了稀疏平常的事:
“你能不能懂事点,怎么又在搞拉帮结派?怎么这么不听话?!”
“注意注意注意!你这样会伤害到其他同学的感情,你知不知道?”
……
但情况没好转。
6 年级,老师认为他的这种拉帮结派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班级的和谐,而且他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也受到了影响,但我不愿放弃,就想给他做一些专门的思想教育。
没想到,对于这个决定,他表现地非常抗拒。
那天,他在房间里大闹,一边闹还一边喊:
“你是不是管得太多了,非逼我改变,我这样挺好的,为什么要改?”
“我才不要听你的,你非要逼我,我就不理你了,不理你就好了,就不用听你唠叨了……”
他的话像一把把锤子砸在我心上。
这些年,我辛辛苦苦为他着想,让他改正错误,还不是为了让他能更好地和同学们相处,以后有个好的社交能力。
怎么就成了他讨厌的人?我难受得好几夜都睡不着。
那段时间我非常迷茫,心里赌气想放弃他。
可又担心真的放弃了,他的这个坏毛病一直改不掉,以后在社会上真的会吃大亏。
我开始四处求助,直到遇到一位非常专业的老师,通过老师的专业讲解,才逐渐搞明白。
教育孩子,我从一开始就错了。
老师说:教育孩子三大错误——高期待、无关注、不以孩子为主。
心理学家把 3 – 12 岁孩子的行为目的分为 4 种:吸引注意、争取权利、报复和自暴自弃。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父母关注,这是他们获得爱和价值感最直接的方式。
可父母却不甚在意。孩子在学校表现好、和同学们友好相处时,认为是应该的,他们没有及时给予关注。
相反,父母的高标准让他们习惯性盯着孩子不足,这让孩子意识到:当我做得差了,父母就能看到我了。
所以他们开始拉帮结派、故意捣乱、不听老师和家长的话。
果然,父母的注意力立马就被吸引,整天围着孩子转,孩子的行为目的达到了,这些坏习惯就被固定下来。
其次,孩子本应是行为改变的主体,父母却将其排除在外,把自己的想法强行塞给孩子。
觉得孩子必须按照大人的要求和同学相处才算成功,所以逼孩子改变,却不知,父母的高期待是一切教育问题的根源。
高期待意味着高标准。
总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意:和同学稍微亲近点,就质问是不是又在拉帮结派?
见不得孩子有自己的社交方式:你怎么又和那几个同学在一起,不能多和其他同学玩?!
一看孩子犯错就抓狂:说了你多少次了,还在拉帮结派,你有没有记性?
……
孩子活在父母的不满和批评中,虽然获得了关注,却难以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于是他们转而争取权利,跟父母对着干,说些令人难受的话报复父母。
这时,父母会感觉孩子叛逆、不懂事,令人心碎。
如果父母还不及时更正自己的行为,满足孩子的情绪需求,孩子就会因价值感丧失成“习得性无助”,开始自暴自弃。
听完老师的话,我一阵恐惧。
好在我醒悟及时,孩子的行为还停留在报复和争取权利阶段,我的补救还来得及。
我赶紧向老师求助,希望能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的行为。
于是,老师给我们讲了“海豚训练法”,我才明白,高级的教育往往是顺应人性的。
在海洋动物园中,我们经常被海豚和训练员之间完美的配合惊叹。
海豚的智商,约等于 7 岁龄孩子,训练师对它们的训练过程,充满了智慧。
训练员一般给海豚提供三个训练池:一个关系池、一个训练池、一个表演池。
训练员在关系池中跟海豚建立亲密信任的关系后,会将它带入训练池。
在训练池中,训练员要做的是等待,当海豚做出令训练员满意的动作时,训练员会立马吹响口哨,并奖励一条小鱼。
然后训练员继续等待,直到海豚再次做出这个动作,训练员立马重复之前的动作——吹响哨子,并奖励小鱼。
这种训练的方式是,海豚做出错行为时,训练员视而不见,看到海豚做出对行为时,会立马给予关注和奖励。
那么,好行为就会被固定,坏行为被淘汰。
某一次海豚做出新的令训练员满意的动作时,它又会听到哨声,并获得小鱼,它就会知道,这个行为也是被接纳认可的。
于是,它又学会了一个新动作。这样,在表演池中,一豚一人就能完成精彩表演。
为什么说“海豚训练法”是高超的呢?
因为它完全符合人性,做到以海豚为主,及时关注,及时回应,所有好行为都是海豚心甘情愿完成。
老师将这些方法提炼出来,用于育儿,效果非常好,具体分成 2 步:
(1)以孩子意志为主,丢掉高标准,建立和谐的关系池
那天,我向儿子道歉:
“对不起,儿子,以前妈妈只想着让你改掉拉帮结派的毛病,却没问过你的想法,所以强迫你改变。如果你觉得这样很累,妈妈尊重你。那你跟我说说你对和同学相处的想法呗?”
儿子撇撇嘴:“我觉得和他们在一起玩很开心。”
我没生气,继续引导:“那你们可以一起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呀,比如一起学习或者参加活动。”
儿子想了想,点了点头。
虽然他还是有点不情愿,但这一步非常重要,至少他开始参与到和同学相处方式的讨论中,在下一步的任务中,他就不会表现地非常抗拒了。
除了让他参与讨论,平时的社交活动也尽量让他自己掌控。
比如周末和同学的聚会,我不再强硬要求他不能和某些同学在一起,而是让他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和哪些同学一起做些什么。
当然,一开始他还是会选择和那些爱搞小团体的同学在一起。但我没有责备他,还对他的选择给予理解。所以在和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他反而开始思考这样做是否合适。
对于他和同学之间的小摩擦,我也做到可以商量。
比如和同学闹矛盾了,如果他能尝试去解决,或者主动和同学和好,我也会表扬他。
当我以孩子意愿为主,并表现出对他的信任后,他很乐意为了得到我的表扬而尝试改变。
……
在心理学上,这种方法被称为“承诺效应”,就是当对方对某个行为做出肯定回应后,他们会尽量按照承诺去做。
果然,我的积极改变儿子感受到了,我们之间的关系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家里变得和谐了,因为他拉帮结派而发生的争吵越来越少了。
(2)忽视坏行为,关注好行为,及时吹响“哨子”
跟大人一样,孩子在被批评、责备后,不会把注意力放在纠正行为上,要么陷入情绪低谷伤心难受,要么就会产生攻击性,跟父母对着干。
所以,要想让孩子拥有好的行为,我们就要忽视他们的坏行为。
在发现好行为时做出及时反馈,表扬他、认可他,这时,大脑产生的多巴胺会激励他们继续做出类似的好行为,获得更多的认可和关注。
所以,面对儿子,我开始调整策略。他又和那些爱搞小团体的同学在一起时,我忍住不去关注他,面对他偶尔的调皮捣蛋,我也仿佛没看见。
相反,我会从他和同学的相处中去找闪光点,比如他主动帮助了一个同学,我会不吝夸奖:
“你很有爱心耶,主动帮助同学,很棒哦!”
果然,接下来他会更愿意去帮助其他同学。
这又是一大闪光点,我会立马吹响“哨子”:“以前你很少主动帮助同学,现在越来越有爱心了呢!”
我不仅看他的闪光点,表扬他的进步,还会通过求助,帮他建立自信:“妈妈不知道怎么和别人友好相处,你能教教我吗?”
每当这时,他会很乐意分享。再一次得到我的认可后,他会非常有成就感,我立马给出关注:“你真的很厉害,你说的这些方法很有用呢!”
当孩子在某方面反复得到认可,就能建立自信,并变得更积极主动。
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拉帮结派、调皮捣蛋的问题,就这样被轻易解决了。
小升初,他在学校和同学们的关系变得非常融洽,还交了很多新朋友,算是意外之喜。
当然,更令我开心的是,上初中后,儿子在和同学相处方面有了自己的原则,对社交也逐渐有了一些更高的认识。
虽然还有一些小毛病,但我看到他开朗、积极的样子,非常欣慰。
当然,这个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但我已经掌握了孩子成长的运行逻辑,在以后的引导中,我相信自己能越做越好!
择校助手,专注10-18周岁叛逆孩子择校。发布者:吴争老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fuyeying.com/archives/4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