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的儿子上初中的时候,我终于意识到,蕞盲目的教育方式就是“静待花开”。
我的故事也许会让你感同身受,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儿子上初二时,我陷入了一种深深的焦虑。
眼看着中考在即,他却完全没有上进心,整天无所事事,不是玩游戏就是刷视频。成绩一落千丈,几乎要把我气疯了。
我和老公都是事业单位的职工,工作稳定,不喜欢卷。
在对待儿子的教育上,我们也一直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希望他能轻松度过学习生涯。
小学时,知识点不难,加上儿子思维灵活,成绩还算不错。
但到了初中,科目增加,难度陡增,他依旧用小学的学习方式,自然成绩一落千丈。
尽管我不想逼孩子,但也不能忽视他的成绩。
我提醒他:“初中的知识难度增加了,你得多花心思学习,不然中考会很惨。”
儿子嘴上答应得好,但行动上却没有任何改变。
每天晚上写作业前,他总是要先玩会儿游戏。
好不容易开始写作业了,心思却不在上面,总是焦躁地看手机。
我这才意识到之前对他太宽松了,便开始严格要求他做作业时不能玩游戏,甚至让他交出手机。
但这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他的学习状态,他仍然敷衍了事。
尤其是他不擅长的科目,比如英语,直接放弃,答案随意乱选。
有些题目甚至连题目都没看。看着这样的儿子,我无数次批评他,他却毫无改变。
眼看着初三临近,我开始彻底焦虑了。
老公却安慰我说:
“孩子还没成熟,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这个时候逼他,只会让他反感,我们要静待花开。”
虽然他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儿子的成绩却在不断下滑,期末考试更是惨不忍睹。
在一次与朋友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唤醒孩子内驱力”的重要性,决定试一试。
通过深入学习和分析,我终于明白了,对有些孩子,父母必须要适当施压,静待花开是不行的。
为什么“静待花开”不可取?
1. 缺乏压力,容易放纵
孩子没有压力,就会缺乏动力。适当的压力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让他们在实现目标后获得成就感,进而建立自信。
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舒适区,接触的事物缺乏挑战,他们很容易变得得过且过,缺乏上进心。
我就是因为一直让孩子停留在舒适区,导致他现在毫无竞争意识。
2. 拉开差距,难以满足自我价值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
如果父母总是选择“静待花开”,不设定规则,孩子就会越来越随性,行为底线不断下降。
当他们发现自己与同龄人的差距越来越大,却又无力追赶时,会陷入深深的绝望。
如何帮助缺乏动力的孩子?
1. 设定小目标,逐步提升
我开始给儿子设定一些小目标,比如每天听写五个单词,再做一道数学题。
开始的任务要简单,让孩子跳一跳就能够到。
完成任务后,我会及时给予反馈,让他从小事中获得成就感。
2. 利用“雪球效应”,放大成就感
当孩子在某个科目上取得进步后,可以逐步扩大他的优势。
比如,儿子在英语上有了些许进步,我就不断鼓励他,参加我们的“英语对练”。
看到我们英语更差,他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通过这些方法,儿子的学习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
他不再只是敷衍了事,而是开始认真对待每一门科目。
现在,他已经考上了目标高中,充满了自信和动力。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不能用同一个方法对待所有孩子。
父母要有“成长型思维”,不断学习和调整,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来制定合适的教育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成长,避免走上“静待花开”的误区。
希望我的经历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共勉。
择校助手,专注10-18周岁叛逆孩子择校。发布者:吴争老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fuyeying.com/archives/4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