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天底下没有不疼孩子的爸爸。
可如今,我却由衷地认为,自己的女儿糟糕极了。
女儿今年 15 岁,读高一,是一个长相甜美的可爱女孩。
每次和她一同外出,总会听到旁人的称赞:这大闺女,真俊!真给家长争气!
我听了心中欢喜,但嘴上回应:争什么气啊,一点不懂事,能把人愁死!
其实我说的,并非全是客套。
因为在我眼中,这个女孩差劲透了。
其一,是学习上不主动,不刻苦,浑浑噩噩。
在普通中学就读的她,成绩中等,也没什么突出的才艺。
可她却不担忧,不着急,似乎对当前的状况挺满足。
从小到大,我一直跟她讲:“咱们就是普通家庭,除了努力学习,你没有其他的出路。”
可女儿却越听越反感,只要我一督促她学习,说不了几句,两人就会吵起来。
她总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模样:
“我知道要学习!就算学习不好,将来也不会饿死,你总唠叨有意思吗?!”
是,不读书也能有饭吃,可那样的生活水平和艰辛程度,跟你有个好学历,将来找个好工作,能一样吗?
其次,是生活中邋遢,不自觉。
正处于青春期的她,浑身充满了叛逆和抵触情绪。
周末在家,第一件事不是帮忙做家务,而是抱着平板玩游戏。
理由是“学习一周了,就周末能放松放松”。
说好的一个小时,只要我不监督,她就能一直玩下去。
任凭我怎么骂“不自觉,不自律,没有上进心”,她就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屡教不改。
有个假期,我故意不吭声催促,想瞧瞧她到底能“放纵”到何时。
嘿,人家可好,愣是玩了三个小时,还没有停止的意思。
等我火冒三丈地过去指责,“都玩多久了还不停,一点不自觉!”时,她振振有词:我玩得太投入,没注意时间。
那不知悔改的模样,瞬间将我的怒火点燃。
我伸出手,让她把平板交出来:“你以后都别想碰平板了,高考结束再说!”
女儿听了也怒了:“同学都能玩,你不让我玩,我怎么跟她们交流?别人会怎么看我?”
我哭笑不得,嘲讽道:
“你成绩这么差,天天糊里糊涂,不担心别人怎么看你。怎么,不玩平板就觉得丢人了?平常怎么没看出你这么要面子?”
女儿大怒,像疯了一样,用力把平板摔到地上,平板瞬间支离破碎。
她满脸通红,用手指着我怒吼:
“好,不玩就不玩!你以为我怕你吗!”
然后,她狠狠推了我一把,将我推出房间,狠狠关上了门!
明明自己做得不对,反而还有脸发脾气!
女儿的激烈反应,气得我浑身哆嗦,委屈得直掉泪。
那次争吵过后,女儿像换了个人。
她不再跟我交流,避免跟我有目光接触,需要零花钱也去找她妈妈。
有好几次,我想缓解下关系,都被女儿冷漠的神情和厌烦的态度给回绝了。
她每天都紧闭房门,在里面干啥,我全然不知。
但一次比一次低的分数告诉我,她肯定没在用心学习。
那段时间,我感觉自己都快疯了。
心中堵着一口气,早知道养大这么个东西,还不如不生!
可冷静下来,女儿小时候的乖巧模样又总在我脑海浮现,让我割舍不下。
我也明白,我不能再跟孩子赌气,放任不管了。
高中的学习节奏紧凑,再这么荒废下去,女儿恐怕就没希望了!
那几天,我着实想不通:
“我说她、管她,都是为她好,为啥她不仅不领情,还对我态度恶劣?那些毛病,她自己也明白,为啥就是不肯改正?”
后来通过反思调整,我领悟到了一个教育的真谛:孩子的表现,都是家长引导出来的。
孩子尽管心智尚未成熟,可他们的内心敏感细腻,也天生爱父母、信任父母。
父母时常对孩子做出的评价,会成为孩子未来的导向。
孩子平常如何表现,碰到问题怎样应对,也都隐藏在父母的评价中。
倘若父母瞧不起孩子,认为孩子糟糕,他们很容易有所察觉。
来自父母负面的评价,会给予孩子不良的暗示,成为孩子“糟糕的导向”。
时间一长,孩子就会丧失斗志和自信,开始自暴自弃,对家长充满叛逆与抵触情绪。
父母觉得孩子糟糕,孩子变得没有自信,没有志向,那才是真的无药可救!
我想起了一次家庭聚会,大家都带着孩子参加了。
聊到未来的理想,女儿兴奋地说:“我以后想当一名医生。”
我听了却只觉得天真:“就你这粗心大意的性子,不自律的习惯,别说当医生了,你连自己都照顾不好!”
女儿的笑容瞬间消失,那一整天都闷闷不乐。
现在想想,这就是在打击孩子的梦想!
虽然我的初衷,是希望抓住一切机会,去激励女儿,让她懂得奋发图强。
但没想到,我的否定和负面评价,却把女儿越推越远。最终,推向了那些我希望她避开的缺陷和问题里。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该怎么做,才能弥补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培养孩子,其实是一个需要正面引导的过程。
放下成见,多积极引导,孩子就会朝着你期待的方向发展。
1、放下我们的成见,不要“悲观化设想”孩子的未来。
给孩子创造轻松的家庭成长环境和很多爸爸一样,有了孩子,就很难不操心。
孩子的学习成绩,生活习惯,甚至读什么专业,未来靠什么立足社会,都时刻挂在每一位爸爸的心上。
加上当下的形势,变化无常,竞争残酷,这一代孩子面临的,是更为严峻的挑战。
不知不觉,我变成一个心思沉重,容易担忧的人。
这种性格也影响到我对女儿的教育。
我总在担忧不好的事情会降临到女儿身上,在脑海里浮现一幕幕“内心戏”:
她现在不努力学习,将来考不上好的大学,找不到好工作可咋办。
这么粗心不仔细,以后能做好什么事?自甘堕落,无所事事怎么办?
通过反思,我逐渐意识到,这是一种典型的悲观化设想。
实际上,我们所担忧的悲观化后果,大多数都不会出现。
但人却会在这种恐吓之下,产生过度的担忧。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精神负担,让我面对女儿更加急躁。
最终,我在担忧的驱使下,忽略了孩子的优点,把孩子逼到厌学逆反。
仔细想想,女儿并没有那么糟。是我的担忧,夸大了她的不足,把现状“悲观化”了!
明白了这一点,我开始学着放下成见,停止担忧,避免“悲观化设想”的出现。
我有一句三字口诀:怕啥子?是啊,每当我再出现悲观化设想时,都安慰自己:考不上好大学,怕啥子?
我归根结底想要的,不就是女儿过得快乐吗?难道快乐一定要有一个高学历吗?以后就业难,怕啥子?每个孩子都有她的路要走,我又有什么资格,去左右她的人生?
每当女儿拖拖拉拉,或者考试没考好时,我就提醒自己:天不会塌,只要我一步步做好该做的,事情就会慢慢变好!渐渐地,我的担忧减轻了许多。
越来越平和的情绪,也让女儿不再像受惊的“兔子”一样,随时准备对我进行反抗。她对我的态度也逐渐缓和,愿意跟我沟通交流了。
2、改变固有观念,真心实意去赞美孩子,增强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和“自尊感”。
也许是爱之深,责之切,过去,在我眼里,女儿处处都是问题。现在想想,是我的观念出了差错。
我在从一个成年人的标准和角度,去要求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达到我期望的程度。
这种担忧的观念,让我无意识地忽视了孩子的长处,眼中只盯着她的缺点。
这些年,我总是不停地批评她,抱怨她不够出色。
我的言行,其实只是想把女儿塑造得完美、理想。
但却没意识到,女儿已经把这些负面的评价,内化为对自己的认知。
而人的本性,就是渴望赞美,孩子更是如此。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效应,叫“罗森塔尔效应”——当一个人被赋予更高的期望时,就会表现得更好。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是如此。
日常生活中,当孩子得到正面的期望时,做事会更有动力。
如果再加以表扬,孩子会更有信心地、发自内心地去做。
我开始用心留意,抓住各种时机向女儿表达我的赞美。
早上女儿上学,扎了一个她自己编的辫子,俏皮又可爱。
我说,这谁家的大姑娘呀,真靓!手还这么巧。女儿有点害羞,但掩饰不住的开心。
老师告诉我,女儿最近有点浮躁,让我多关心,回家盯着点作业。
晚上接到女儿后,我告诉她:“老师今天给我发消息了,说你真是个有耐心的孩子。
不管题目多难,总会认真思考,步骤永远那么清晰。”
女儿听了,没吭声。过了一会儿,她问我怎么回复的。
我说,确实是我的女儿,这个耐心随我。女儿笑了。
那个晚上,她都心情舒畅,我一句简单的称赞,她就高兴了很久。
我发现,真诚的称赞和积极的表扬,真的能够改变孩子!
自从我改变观念,积极赞美、鼓励女儿之后,她整个人的状态都被调动起来。
学习、生活、性格等各个方面,都朝着好的方向转变。
她翻开书本的时间越来越早,不用我督促提醒,也会主动学习。
成绩也在她的改变下,不断进步。
女儿的变化,也让我深深认识到——来自父母赞美的话语和坚定的支持,才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大的助力。
高一期末考试,女儿考出了班级 12 名的好成绩。老师在班级总结时着重表扬了女儿的进步幅度。
晚上接她放学,女儿跟我分享了这个消息。
虽然她讲述得轻描淡写,但我能看出,她有多么为自己自豪。
看着女儿眉飞色舞的样子,我真的特别欣慰!
择校助手,专注10-18周岁叛逆孩子择校。发布者:吴争老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fuyeying.com/archives/4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