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出现了严重的社交问题!
从孩子小时候起,我和老公就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我们希望他能开朗大方,成为人群中的焦点。
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我们发现他越来越内向。在学校里,他总是独来独往,很少和同学们交流互动。
为了改变他,我对他说:“你要开朗一点,多和同学们一起玩,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朋友!”
但情况并没有好转,老师打电话告诉我们,孩子在学校里甚至不敢主动和老师说话,在小组活动中也总是默默躲在一边。
我心急如焚!
周五孩子放学回家,我立刻就对他开始唠叨:
“你怎么这么不合群?我们这么辛苦培养你,你就不能让我们省点心!
在学校这么久了,还是没有一个朋友,你怎么这么没出息,你就不能主动一点,开朗一点吗……”
话还没说完,孩子就低着头走进房间,房门反锁,一晚上都没出来。
辛辛苦苦养大的娃,越来越封闭自己。对社交毫无积极性,这样下去肯定会出问题!
我气急败坏打电话给出差的老公,把老师的反馈和孩子的表现添油加醋描述一番。
老公一边指责我没教育好孩子,一边火冲冲往家赶。
回家后,老公敲了半天门孩子也没反应,他气得满脸通红,一边骂“这孩子怎么回事”,一边用力砸门。
他想得很简单,孩子不懂事,“教训一顿”就好了,自己的气也顺便出了。
但没想到,一向胆小的孩子,面对父亲的训斥,不仅没退缩,还大声反驳……
那天,我都不知道怎么结束的。
我只记得孩子红着眼睛吼:“别逼我了,我不想和别人交流,我就想一个人待着!”
我好话坏话说尽,孩子态度坚决。
老公黑着脸,指着他鼻子骂:“没出息的东西,这么不会社交以后怎么在社会上立足,我没有你这样的孩子……”
然后,孩子真的就跑了。
孩子消失了几个小时,我和老公都吓坏了,好在最后安然无恙。
怕他做出过激行为,我们不得不对他的情况更加关注。
然后,他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要么看书,要么发呆。
这样的状态,让我跟老公气得不行。
最后,老公向他摊牌:“我管不了你,你想怎样就怎样,以后遇到困难别来找我!”
真的就不管不顾了。
我着急上火,嘴上长满了泡。
晚上也睡不着觉,天天查“孩子社交恐惧”、“孩子内向”相关的消息,希望能从中找到解决方法。
直到在一次咨询时,我才真正明白:孩子生病,病因往往出在家庭。
上面是一个个案咨询,在跟这位妈妈进行详细沟通后,我发现这个家庭的育儿模式,是典型的“低情商育儿”。
所谓“低情商育儿”,就是父母教育孩子生硬不圆滑,忽略人性。
孩子表现好才能得到肯定,一旦在社交方面表现差,就狠狠批评让他长记性。
他们站在“为孩子好”的制高点,摈弃一切方法,不顾及孩子自尊和接受度,简单粗暴地颐指气使。
在这位妈妈的记忆里,孩子爸爸的教育方式就是“骂加批评”,说了还没改变,就继续批评直到改变为止。
小学 3 年级,孩子在学校里没有和新同学主动打招呼。
第一次,孩子爸还问问原因,第二次,他爸二话不说就是一顿数落。孩子泪流满面,他开始教育:
“我上次是不是给你说了要主动和同学打招呼,你怎么就是记不住。”
孩子委屈:“我害怕和他们说话。”
他更生气了:“那你有什么好怕的,为什么其他同学都能做到就你做不到?”
孩子欲言又止,最终也没敢把“我担心他们不喜欢我”几个字说出来。
从那以后,孩子在学校里虽然会和同学打招呼,但总是显得很不自然,到了青春期,社交恐惧更加严重了。
还有一次,妈妈去学校参加活动,儿子犹豫开口:“我不想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了。”
听到这话,妈妈火气“腾”地冒出来了:“为什么不去?这是多好的机会。你要是开朗一些,积极参与,也能多交些朋友。”
看妈妈发火,孩子卡在喉咙的“我在活动中总是被忽略”最终没吐出口。
“低情商育儿”最可怕的地方是:父母没耐心过问原由,看到现象,他们自己会脑补原因。
即便孩子开口,他们也有一万种方式告诉孩子“反正就是你不对”,所以批评你都是正确的,应该的。
不被父母认可、尊重的孩子,形不成完整的人格。
他们自卑、敏感、没安全感,觉得自己就是最差劲的。
年龄小的时候,父母可以靠批评推着他们去尝试社交。
但青春期的到来,自我意识被唤醒。
他们就会反抗,变得更加封闭,也因为极低的安全感丧失社交的动力,社交恐惧,就产生了。
育儿,要先育己。
这对父母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改变是惊人的。
(1)建立正确权威
“批评”是最错误的权威建立方式。靠言语压制,能制止一时的行为,却不能改变内心的想法。
内心不服管,早晚会出问题。
父母要放大格局,正确的权威感,应该是理解、是接纳、是鼓励。
孩子服气,以父母为依靠、为榜样,自然心甘情愿改变。
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位父亲很后悔,当天就跟儿子道歉:
“以前老爸做得不对,对你不是批评就是骂,虽然是怕你太内向,但错了就是错了。爸爸今天向你郑重道歉!保证以后好好改正!”
他的道歉很直白,却让孩子深受触动。
儿子委屈地抿着嘴,强忍着不让眼泪落下来。
从那天起,父母开始尊重儿子的感受。
孩子不想参加聚会,他们会问:“不想去就不去,不过可以和我们说说原因吗?”
孩子在房间里待着,他们会说:“一个人待着也没关系,不过要是想找人聊聊,我们随时在哦。”
……
就是这一件件小事和改变,让儿子的状态发生了改变。
他不再抵触父母的关心,反而能心平气和地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
(2)高情商的教育是“用事教人”
隔阂消除后,父亲跟儿子做了一次沟通。
“老爸最近有些社交活动,你要不要陪我一起去?”【不指责、不命令,父母适当示弱,孩子更自信】
儿子犹豫了一下同意了。
孩子爸参加的是一些朋友间的聚会。
第一天,儿子很紧张,连基本的问候都说得结结巴巴。
一整天,儿子都显得很拘谨,但他在努力尝试。
此后,父亲会在聚会前和儿子沟通一些社交技巧,聚会后会表扬他做得好的地方。
孩子的笑容多了,人也一改往日的封闭,整个人都自信起来了。
一段时间的相处,儿子开始佩服老爸。
看老爸在社交场合中轻松自如,与人谈笑风生。遇到尴尬的情况,也能巧妙化解,他深受触动。
以前,他被强迫着去社交,却觉得社交很痛苦。
但他看到父亲在社交中的游刃有余,这种能力令他折服,终于明白社交的重要性。
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刻骨铭心。
跟爸爸参加了几次聚会后,他主动提出要尝试和同学多交流。
不是因为被迫,是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社交方式。
如今,2 年过去了。
头段时间,这对父母还跟我联系,说孩子经过这些事变得开朗了许多,也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进步非常大。
他们最高兴的是及时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迅速做出改变,抓住时机完成了对孩子的教育。
他们说:这是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学习和成长。
其实,作为父母,“灵活”一些,方法多些,才能从小事上给孩子定下行为基调,帮他们建立充足的底气,适当的勇气。
他们才能在未来人生中,自信地成长。
择校助手,专注10-18周岁叛逆孩子择校。发布者:吴争老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fuyeying.com/archives/4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