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儿子在社交场合的退缩表现,我心里难受得仿佛被重石压着!
儿子上五年级了,正是需要和小伙伴们尽情互动、拓展社交的年纪。
跟别人家孩子在人群中活泼开朗、尽情享受社交快乐的状态不同,他总是唯唯诺诺、逃避社交、毫无自信,我真的快要被愁死了。
其实,儿子很善良,也很有想法,但就是不敢把自己展现在社交场合中,不断在社交小问题上出状况,我想尽办法都没用。
在我看来,他的毛病实在太多了。
首先,就是不敢主动和别人交流。
在学校里,他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待着,课间其他同学都在嬉笑玩闹,他就坐在座位上看着,我跟他说“去和同学们一起玩吧”,他就开始小声嘟囔“我不敢,我不知道说什么”。
我觉得社交技能可以慢慢培养,不能任由他这样下去,即便他哭闹抗拒也没用,实在太着急了,就干脆训斥他几句。
但这还没完,在不得不参与的社交活动中,他的问题更多。
比如和亲戚朋友见面时,他总是紧张得不知所措,一个简单的问候,问;一个礼貌的微笑,问。只要不告诉他怎么做,他就愣在那里,开始浪费时间。
不仅如此,他还特别不自在,手脚都不知道该怎么放,一个小物件、衣服的一角、自己的头发,只要他一紧张,他就会不停地摆弄。
有时候明明是很轻松的家庭聚会,如果他能放松,基本上能愉快地度过,但只要我不时刻提醒,他全程都像个局外人。
一开始我觉得他小,社交经验不足。但我努力纠正了 5 年,不仅没用,他在社交场合的表现还从原来的偶尔参与到如今的完全躲避!
我每天苦口婆心“和别人交往就大方点,开开心心地玩”,他嘴上答应得好,但一到实际场景还是老样子。
除此之外,其他毛病也不少。
比如和同学一起小组活动时,明明他有很好的点子,但他就是不敢表达,导致小组的讨论他总是插不上话,他的存在感低得可怜。
尤其是在有新同学加入的场合,他就更加不知所措,眼睛都不知道往哪里看,一看到他这样我就心急如焚。
当然,最让我生气的还是他的过度敏感。
别人无意的一个眼神,他会觉得是在嘲笑他;别人正常的一句提醒,他会觉得是在批评他;甚至有时候别人都没注意到他,他也会觉得别人是在故意冷落他……
什么“要自信”“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话说了无数遍,但他永远听不进去。
每次看到他在社交中的糟糕表现,我都非常暴躁。明明告诉自己要冷静,但一看他反复出现问题就忍不了,不是大声责骂就是唉声叹气。
辛苦努力好几年,儿子不仅没克服社交恐惧,甚至开始抵触和人接触,变得越来越孤僻。
有一次我问他想不想参加班级的生日派对,他回答“不想,我害怕”,我的心顿时凉了半截。
我实在搞不懂究竟是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还是他天生就不擅长社交?
眼看着儿子的社交能力一天不如一天,我真的无比惆怅。
直到通过学习,明白了孩子出现社交恐惧不能改善的心理机制,我才知道自己错得多离谱。
我明白的最深刻的道理是:父母给的“好心情”,才是孩子战胜社交恐惧的法宝。
父母都知道良好的社交能力很重要,它能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建立自信,更愉快地享受社交的乐趣。
但克服社交恐惧的前提,是孩子从社交中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比如和朋友愉快地聊天后的满足感,从被忽视到被关注的进步,和谐的同学、亲子关系等。
但我的教育方式恰恰相反。
以前,我的教育模式就是不断找问题,再用唠叨、惩罚、责备、打骂去纠正。
比如儿子不敢主动和人说话,我就强迫他必须和见到的每个人打招呼,要是不做就批评他;在社交场合表现不自在就让他站着别动,再乱动就拉他到一边教训;对别人的话过度敏感我就说他没出息……
有段时间,为了让儿子克服社交恐惧,我频繁地让他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不管他愿不愿意。
我原意是想通过这些方式逼儿子变得大胆自信,改掉坏毛病,结果不仅没用,儿子还变得抵触社交,一提到和人接触就烦躁易怒,全身都是负能量,不断念叨“我肯定又会搞砸,我肯定做不好”。
批评惩罚没错,孩子有问题帮他解决问题更没错。
但一味批评惩罚,孩子不能在社交中获得价值感,反而一想到社交就头疼、烦躁、恐惧,自然就会逃避社交。
这时父母会发现,自己越努力,孩子的社交能力越差。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帮孩子克服社交恐惧呢?
经过实践我发现,在引导孩子社交的同时,充分考虑孩子的感受,降低社交难度,让孩子获得价值感,当孩子拥有对社交的良好心态时,他就会自主地去尝试和改变。
下面是我详细的方法讲解,希望对您有用。
(1)忽略社交中的负面表现,发现好的迹象
以前,在引导儿子社交的过程中,我总希望他做到完美:主动大方、表达流畅、自信满满,最好还能成为社交中的焦点,和每个人都能愉快相处……
但这就是错误教育的根。
越是抱着完美主义,我们就越会盯着孩子在社交中的负面表现不放,然后就陷入教育的恶性循环:
提出问题——孩子不改——父母生气惩罚——孩子情绪差,抵触社交——父母更生气,批评责骂——孩子恐惧社交,表现更差
所以,当孩子在社交中浑身都是问题时,父母要做的就是忽略问题找优点。
这招用在儿子身上效果很好。
再遇到社交场景,我不再挑剔他的毛病。
他不敢主动说话,我就当没看见,相反,我会观察他在人群中的小举动,比如他偶尔和别人对视了,我会说“你刚才和同学的眼神交流很友好”,顿时,儿子皱着的眉头舒展了,脸上还有一丝丝小自豪。
对于他在社交中的紧张,我告诉儿子就算紧张也没关系,他顿时眼睛发亮,信誓旦旦地跟我保证会尽量放松。
但事实是,他还是很紧张。
不着急是假的,但鼓励过后,我会和儿子一起分析,比如“是因为你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是因为你准备不充分”,让儿子清楚知道紧张的原因。
我也不再要求他一下子就变得不紧张,而是告诉他可以慢慢改进。
慢慢地,他会调整自己,同样的场景从原来的极度紧张变成稍微放松,我也会不吝惜赞美“你进步很多了”。
然后儿子就在一点点的进步中找到了自信,为了表现更好,他的内驱力被唤醒,开始自主自发思考如何克服紧张。
……
我发现,当我不再盯着儿子在社交中的坏行为,适当降低要求,给他创造宽松的社交氛围,儿子的心情愉悦了,反而更愿意去尝试社交了。
更重要的是,我也开始越来越多地看见他的闪光点,当我发自内心认可他、赞美他,把优点反馈给他,他变得越来越自信了。
(2)提升社交的趣味性,增加成就感
比培养社交技巧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找到社交的乐趣。不把社交当负担,才能在社交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这一招,对孩子非常重要,尤其是小学生。
比如和同学的互动,除了找儿子在互动中的好的表现表扬他,增加他社交的信心外,老师还建议我增加一些互动游戏。
单纯的社交活动有时候会让儿子觉得有压力,他很抵触。但我发现儿子很喜欢玩猜谜语等游戏,于是我提议他可以和同学们一起玩猜谜语。
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儿子不仅不抵触和同学互动,反而期待和同学一起玩。
不仅如此,有空的时候,我们一家人也会举行一些“家庭社交小活动”,像角色扮演等,全家人一起参与,再拍成小视频,既是不错的亲子时光,家人的欢笑也让儿子的价值感满满。
同样,儿子觉得和陌生人交流有困难,我们就用“模拟社交场景”来增加趣味性,为了在模拟场景中表现好他反而更积极了,一段时间下来,他和陌生人交流的能力增强不少。
……
通过这些小活动,我把原本儿子不喜欢的社交变得有趣了,开开心心中就把社交能力提升了。
看到儿子在社交中越来越自如的表现,越来越多的朋友,儿子的自信心爆棚。一时间他简直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连带着在其他社交场合也更加大方了,逃避社交的坏习惯也越来越少。
(3)孩子抱怨社交时,接纳他的情绪
以前,儿子经常跟我抱怨“和别人交往好难啊”、“我不想和别人在一起”时,我都会很生气,给他讲一堆的大道理——“社交是必须的,不学会社交以后怎么办”。
每次讲完,儿子更生气了,在社交中也越发退缩。
但事实上,接纳孩子对社交的牢骚抱怨,理解他们的痛苦,引导他们宣泄坏情绪,孩子才能抱着好心情回归社交。
所以儿子再跟我抱怨社交很难时,我不再压制,而是认同“是呀,妈妈以前也觉得和别人交往挺难的,有时候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当儿子发现这些坏情绪是正常的,跟我抱怨也不会被批评时,他就放心大胆地跟我宣泄,一顿吐槽后,坏情绪没了,反而在社交时更积极了。
如今,儿子已经上初二了,现在的他在社交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虽然还是有点害羞,但他会主动去尝试、有改变的勇气。
就像他说的那样“每和一个新朋友愉快地聊天,我就成就感满满。被朋友喜欢、被大家接纳的感觉简直不要太爽!”
当然,我也不会放松对他的引导,因为了解孩子的内心,理解他的困境,并在他需要时能及时帮助,是我在教育中最重要的使命……
择校助手,专注10-18周岁叛逆孩子择校。发布者:吴争老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fuyeying.com/archives/4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