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封十万火急的求助信:
儿子今年上初中,已经逃学多次了!
从小,儿子都乖巧伶俐、表现良好。
小学时,他一直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好孩子。
但从初一上学期开始,我焦虑了。
自从他上初中后,就出现了偶尔不想上学的情况。
如果想让他在初中有好的发展,至少要保证按时上学,认真听讲。
可儿子的表现,却让我很不满意。
于是我开始苦口婆心:
“你现在逃学可不行,你得按时去学校啊!
至少要保证每天都去上学!”
可半学期过去了,他逃学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
我更着急了,咨询了一些教育专家后,我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焦急。
初一下学期,儿子逃学的次数更多了。
于是我给他制定了严格的上学计划,每天亲自监督他上学。
儿子很抵触:
“烦死了,每天都这样被盯着!还不如不去上学了!”
我被儿子气得头疼:
“我还不是为了你!
我为了你的学习,付出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
我生你养你,关心你,你就是这样回报我的……”
这招一开始还有点用。
儿子勉强按计划去上学,并向我保证“以后不再逃学”。
但我没想到,过了段时间他又开始逃学:
这次逃学情况更严重了!
我失望至极,把他拉过来质问:
“我这么辛苦监督你,你就这样让我失望!”
至始至终,儿子都沉默不语。
从那以后,儿子变得越来越沉默。
哪怕在家里,也很少和我们交流。
我心里还抱有希望:他应该会慢慢改变的。
可事情的发展让我越发无奈。
他逃学的频率越来越高。
最后,甚至连续一周都不去学校。
那段时间,我整日愁眉苦脸。
心中不甘,想借机刺激下儿子:
“逃学这么久,现在开始好好上学也来得及。
学校里还有很多好朋友在等你。
你努力改变,争取不再逃学,还能有好的未来!”
结果,他还是不愿意去学校,甚至开始躲避我们。
所有办法都用了,最后还是没办法让他正常上学。
如今,他彻底不想去学校了。
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拒绝沟通,吃饭都在房间里。
整天睡大觉,睡醒了就玩游戏,看小说。
房间像杂物间一样。
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如今真是无计可施了!
能看出来,这位妈妈非常焦虑。
亲眼看着原本乖巧的儿子,变得逃避上学。
对谁都是巨大的折磨。
可真相却更残酷。
在这里,我给所有父母一句忠告:
教育孩子,最可怕的不是穷,而是内耗。
研究表明,孩子能量转化比例,决定了行为的最终结果。
比如:
小 A 和小 B 都有相同量级的能量。
小 A 将能量都用在积极面对生活和学习上,他的行为结果就是积极正向的。
小 B 却把 50%能量用于应对压力,形成内耗。
担心去学校被老师批评,怕辜负父母的期待,对学校产生抵触情绪……
最终只有 50%转化成积极行为的能量。
结果不言而喻。
正如上文的案例。
孩子进入初中,面临着新的环境和挑战,本身“压力山大”。
这个过程,孩子需要的是精神支持。
但妈妈却只在意他是否按时上学,还用“每天必须上学”的严格要求来约束孩子。
这就好比给走在泥泞路上的儿子,又加了一道阻碍。
不仅如此,妈妈还给孩子制造负罪感:
用自己付出了多少,来逼迫孩子。
告诉孩子不上学,就是对不起父母。
这无疑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孩子在家时不断思考:
去学校要是被老师说怎么办?
妈妈会不会很生气!
我对不起爸妈,我没用!
……
能量被内耗大量占用,积极性被消磨,行为表现自然越来越差。
此时,哪怕一点点外界的压力,都能让孩子选择逃避。
最后:我做不到,我没用,我是个废物!
孩子就这样不想去学校了。
其实,跟不想去学校类似的,还有沉迷游戏、沉迷小说、性格孤僻。
这些都是孩子能量层级太弱,无法应对需求形成的“逃避模式”。
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一定要及时调整。
方法对了,孩子自然会走出逃避。
接下来,给大家分享 3 个方法。
(1)父母给自己减压,就是给孩子内耗做减法
孩子内耗的源头,是父母育儿的焦虑。
觉得孩子不够好,希望孩子能更好。
但父母在给孩子制定严格要求的同时,没有给予相应的引导和支持。
只一味地将期望强加给孩子。
要求孩子“听话”、“上进”、“爱学习”。
然后就没有然后。
孩子没有获得有效的帮助,也没人给予理解。
包袱重,压力大,自然就开始内耗。
所以,想解决孩子内耗,父母要先学会给自己减压。
这位妈妈就做得很好
她罗列一个愿望清单:
儿子按时上学、儿子变得开朗……儿子快乐。
从高到低排列后,她发现:
当她划掉前面的期望,只留最后一个目标时。
她整个人都轻松起来,思路也变得更清晰。
于是,儿子沉迷游戏时,她不再大发雷霆。
更不会因为生气去责骂。
同时,她带儿子去郊外散步。
陪儿子看电影。
带孩子去参加他喜欢的手工活动。
……
妈妈的心态平和,营造着温馨和谐的氛围。
儿子逐渐打开心扉。
他的笑容多了,话也多了。
信任增加了,隔阂逐渐消失了。
(2)目标设定做减法,孩子只有动力没有内耗
亲子关系缓和后,妈妈向儿子提出回归学校的建议。
儿子没有直接拒绝。
两人商量后决定,先试着一周去学校三天。
这个时候,考验的是如何给孩子的“目标做减法”。
什么目标最合适?
孩子稍微努力,就能达到的目标才是最合适的目标。
举个例子:
孩子之前一周都不去学校。
目标定成每天都去学校,是不现实的。
第一阶段的目标应该是先一周去学校三天左右。
目标制定一定要遵循 2 个规则:
期短难度低。
兑现时间短,比如一周,孩子很快能得到反馈。
难度低,稍微努力就能实现目标。
能快速激发他的成就感,建立自信心。
他会越来越有动力。
所以,根据孩子的情况,这位妈妈跟儿子制定的目标是:
每周去学校三天,且在学校能认真听一节课。
对此,孩子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儿子基本完成了这个目标。
他信心大增。
假期,他主动减少玩游戏的时间,开始尝试多去学校。
他慢慢适应了学校的氛围。
在新的一周,他去学校的天数从原来的三天,增加到了四天!
(3)给自己赋能,给孩子赋能,让优秀更优秀
之前,这位妈妈很少夸儿子。
一是觉得这些都是他应该做的;
二是怕他骄傲自满。
但是,通过努力,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
就是内驱力的原动力。
所以,看见孩子的进步,大胆夸出来,是从精神上给孩子赋能。
如今,她这一招用得得心应手了。
儿子帮忙做了家务。
她说:“我儿子真懂事!非常能干。”
儿子玩游戏时间自觉减少了。
她说:“你最近自我管理能力越来越强了,简直太棒了。厉害!”
儿子开始愿意去学校了。
她说:“你今天能去学校,真的很勇敢,快和我讲讲在学校的感受。”
……
反正夸奖的宗旨就是:
具体到行为,真诚且直接。
就这样,这位妈妈三管齐下,孩子在一段时间后慢慢回归了学校。
这次他充满热情。
上学的积极性就这样一点一点慢慢提高。
当然,他也有遇到困难的时候。
比如和同学相处有些问题。
但她不再逼孩子,而是想办法帮孩子缓解压力。
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
有了她的支持,这些问题逐渐被解决。
最后,儿子在学校的表现越来越好。
育儿之路漫漫。
父母拼命武装教育手段。
把孩子的能量灌得满满的。
在遇到困难时,他们才有逆流而上的勇气。
父母,永远是孩子教育最好的托底。
择校助手,专注10-18周岁叛逆孩子择校。发布者:周宏斌老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fuyeying.com/archives/4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