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逃学了。
那天,我如遭雷击。
我是一名老师,在教育领域耕耘多年,教出过许多成绩斐然的学生。
所以,对于儿子的教育,我向来信心满满。
让儿子考上双一流大学,一直是我的终极期望。
从教 12 年,我深知好成绩的取得,除了靠智力,更靠良好的习惯。
因此,从儿子开始上学起,我就为他精心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
周一到周五,除了完成学校作业,还要做 1 篇计算练习、1 篇阅读理解、记 10 个单词、做 1 页奥数……
周末进行各科检测,对未掌握的知识查漏补缺;听写上周全部字词;汇总一周全部单词,复习本周全部错题……
不仅如此,我还给儿子制定了明确的分数目标,1 – 3 年级成绩要保持在 96 分以上;4 – 6 年级保持在 94 分以上。
如果成绩不达标,就要认真反思考差的原因,并写下反思。
有一次,儿子考了 86 分,按规定需要写反思。
但他却拒绝道:“老师说了这次的题很难,我虽然只考了 86 分,但已经是班上前三了!”
听到他的话,我的第一反应是他缺乏上进心,对自己要求不高。
我扫了一眼试卷,指着其中一道题说:“你看,这道题是不是之前做过几次?”
“这次还做错,是不是说明有些知识没掌握好?这样也不需要反思吗?”
儿子沉默了,拿起本子开始写反思。
我一直觉得自己的安排十分合理,完全符合科学的知识储备规律。
而且效果也确实不错。
整个小学阶段,儿子的成绩都名列前茅,小升初也顺利进入了一所非常好的学校。
那时的我,风光无限,周围的老师都很羡慕我:“还是你会教,儿子既懂事又优秀!”
然而,这种风光并没有持续太久。
上初中后,学校里高手如云,儿子的成绩只能算中等偏下。
他的状态变得很差,总是没精打采的。
学习也开始懈怠,做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安排的复习任务常常完不成。
我很着急,赶紧给他重新规划学习。
除了给相对薄弱的语文和地理增加了课程外,还专门找老师要了这两科的习题。
那天晚上,我正在客厅帮他检查作业,突然听到儿子房间传来“哐当”一声。
我急忙跑过去,只见儿子头发凌乱,满脸怒气,地上到处都是书和习题。
我猜测他可能是觉得我布置的任务太重,心里有怨气。
正准备安慰他:“我知道给你安排的任务有点多,但妈妈也是为了你好,别人能超过你,肯定是比你更努力。”
“你要超过他们,就只能……”
我的话还没说完,儿子就冲我大喊:“别说了!我要退学,我不想上学了!”
我坚决不同意,他爸爸也很生气,好言相劝没用后,就打了他一顿。
他爸爸以为这样能让儿子听话。
但是当天晚上,儿子就逃学了。
那天,我吓得不知所措,担心儿子做出什么傻事。
整栋楼的邻居都帮忙找孩子,最后在很远的一条街上的垃圾桶旁找到了他。
儿子逃学后,每天都在家里无所事事。
我也开始失眠,觉得儿子的抗压能力太差,哪个学霸不是这样过来的呢?
但我不敢再刺激孩子,于是开始搜索孩子厌学的案例,希望能找到解决办法。
我学习心理学知识,阅读育儿书籍。
越看越震惊。
我慢慢意识到,不是儿子抗压能力差,而是我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
机缘巧合下,我学习到了一些关于唤醒孩子内驱力的知识。
通过学习,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上说:
“摘果教育,是毁掉孩子内驱力最毒的武器。”
什么是摘果教育呢?就是只看重成绩,把考取名校作为最终目标,过度控制孩子学习的教育方式。
很多父母对这个定义不服气:我们也不想这样,现在的教育环境就是看成绩,我们能有什么办法?
其实,片面地认为好成绩就等同于好教育,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
作为父母,我们的教育责任是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
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引导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让他们拥有为实现自身价值而不懈努力的动力。
当孩子被迫把父母的目标当作自己的目标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负担。
再有趣的活动,如果被加上非自愿的目标,都会让人失去兴趣。
从而产生厌恶情绪,想要逃避。
更重要的是:
“摘果教育”往往会因为高强度的非自愿学习,让孩子积累过多的压力无法释放。
一旦超过孩子的承受极限,就会产生反作用,内心压抑的孩子容易抑郁;向外释放则表现为脾气暴躁、沉迷游戏或者厌学逃学。
经过分析,我恍然大悟,同时也为自己的无知深感懊悔。
那么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呢?结合所学知识,我总结了 3 个方法。
第一:摒弃主观偏见,给予充分的情感支持,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以前,儿子向我抱怨学习困难时。
我认为他是想偷懒,总是苦口婆心地告诉他“你这样想不对,必须按照我说的做”。
但是人都有情绪低落、充满负面情绪的时候。
如果父母不能提供足够的情感价值,及时给孩子补充能量,帮助他排解负面情绪。
他就会不断内耗,学习效率也会降低。
我开始尝试成为一个情感价值的提供者。
儿子逃学在家后,每天就是玩游戏、看小说、看电视。
家里的气氛一直很沉闷,大家都阴沉着脸,互不搭理。
在说服丈夫后,我们决定先好好享受生活。
我们不再争吵,也不再谈论学习的事情。
我开开心心地给他们做美食,丈夫下班后也会分享一些工作中的趣事。
有时候外出,遇到好吃的零食,也会买一份给儿子尝尝。
一开始,儿子不理会我们,对我们的好意都予以拒绝。
但是轻松的家庭氛围,以及我和他爸爸不断传递的善意,让他的抵触情绪慢慢消失。
我们开始尝试走进他的生活。
和他一起玩游戏,一起看电影,一起去体验刺激的运动……
我突然发现,儿子原来是那么爱笑。
他的脑海里其实有着许多奇妙而独特的想法。
他开始愿意和我分享他的心事,把自己的困惑告诉我,比如:
我如果不再上学,你们会不会很失望?如果我一直这样待在家里,是不是就没救了?
我知道,当他问出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已经走进了他的心里。
这无疑是对我改变的最好肯定!
第二:想让孩子成功,先让他体验成功
人就像车一样,跑一段路就需要加油,否则就会变成一堆废铁。
成功才是成功之母,父母要学会让孩子感受成功。
哪怕是一点点小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认可,让他们获得成就感。
我不再只盯着儿子的缺点,而是努力发现他的闪光点。
关系缓和后,儿子决定在家自学,每天给自己安排 6 个小时的学习时间。
要是以前,我肯定恨不得给他安排满满的学习时间,把之前落下的课程都补回来。
但现在,我不再因为他的安排不符合我的期望而生气。
而且,在自学过程中他经常走神,有时候还会偷偷玩手机。
这些我都当作没看见,但是我总能准确地找到他做得好的地方:
“今天下午你有 1 个小时特别认真,我看了一下你当时做的题,正确率特别高!”
“昨天背单词的效率简直惊人,是不是发现了新的记忆方法?”
“这道阅读理解挺难的,你竟然都做对了,真厉害!我估计在班上没几个同学能做对!”
……
我发现,当我忽略孩子的缺点,关注他的优点时,儿子身上的优点越来越多。
一开始可能是有意为之,但到后来,我是发自内心地欣赏儿子。
这种信任虽然看不见,但从我的一举一动中传递给了他。
在我的不断夸奖下,儿子学习的热情越来越高。
自学 2 个月后,他决定重回学校!
那天晚上,他情绪低落地问了我一个问题:“我以前也努力学习了,还考了倒数第一,现在回去成绩更差了怎么办?我有点害怕……”
我很心疼。
同时也非常坚定地说:“儿子,放心去吧。以前我觉得成绩比什么都重要,但这段时间的相处,妈妈知道你本身就很优秀。
你有正确的三观,积极的心态,具备所有少年应有的美好品质,不需要再用成绩来证明自己。
无论以后成绩如何,只要你努力了,妈妈都会为你高兴!”
儿子听着听着就哭了,他说:“老妈,你太肉麻了!”然后转身走出房间,突然又探出头,对我说了一句:“妈,栓 Q!”
那天晚上,我哭了,那是幸福的泪水,也是悔恨的泪水。
回校后,儿子的成绩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提高。
他经常回家跟我抱怨,我总是认真地听他抱怨,甚至和他一起吐槽“数学真难”,“语文太折磨人”……
每次和他一起抱怨完,他就会说一句:“我就不信搞不定它,想当年我也经常考第一!”
然后就回房间继续努力学习。
如今,他的成绩已经达到班级中等水平。
每一步都走得很艰难,但他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奋斗的光芒。
我知道,也许在某个我不知道的时候,他的梦想已经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
从此以后,无论道路多么崎岖,他都不会轻易放弃!
择校助手,专注10-18周岁叛逆孩子择校。发布者:周宏斌老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fuyeying.com/archives/4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