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偷钱,父母的处理方式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面对孩子偷钱,父母的处理方式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孩子偷钱,父母应该如何处理才是最好的?

我们先来看案例,这是我们后台一位妈妈向我们咨询的信息:

“孩子才读一年级,就知道偷拿家里的钱了,如果不管住,长大了还了得?真的很想抓起来打一顿,让他老实,但是转念一想,又担心这样做,会适得其反。可是,自己目前又想不到什么好的解决方法?”

面对孩子“偷钱”这种严重错误,父母到底该怎么做才好呢?

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在我们的观念里,小孩子偷东西,是绝对不能容忍的,这也是为他好。

所以,当我们发现孩子偷钱时,没有几个家长能沉得住气。

大多第一反应都是责备和打骂,因为急于一次性纠正孩子的错误,而这也往往把自己放在了孩子的对立面,非常不利于我们从根源上处理问题。

而且,你的处理方式,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老家一个邻居,大孩子 9 岁,小的 7 岁,有天,两个孩子去一个阿婆家玩时,趁阿婆不注意,拿走了放在桌上的 20 元。

阿婆告状到邻居家,邻居看着两个吃糖还撒谎的孩子,气不打一处来,操起门口的竹竿子对着两个孩子就是一顿揍。

“还偷不偷,敢不敢偷?”

邻居边打边大声质问孩子,孩子疼得哇哇大哭,旁人去劝都被打到,最后,竹竿子被拦下才罢休。

当时两个孩子保证不会再偷了。

事实上,过了没多久,9 岁大的那个孩子,和其他几个玩伴一起去偷人家的玉米,在外面烤熟后吃了再回家。

前两次都没被发现,第三次被玉米地主人抓个正着。

当邻居再次拿着竹竿子问他:“为什么偷,家里没得吃吗?”。

孩子恶狠狠地说:“我偷的又不是钱”。

显然,打骂并没有让孩子真正意识到“偷”的行为错误,也没有让孩子从心底屈服改正。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去年重庆一个 9 岁男孩航航妈妈的教育方式。

航航偷拿了奶奶 2000 元,当妈妈发现他偷钱是为了打游戏买装备后,并没有打骂他,而是罚他收捡废品、自己赚钱来偿还,在还完以前停止孩子的一切娱乐活动和开销。

于是,整个国庆假期,妈妈陪着儿子一起收废品,捡纸箱塑料瓶子。

在这个过程中,航航才渐渐意识到,原来 2000 元钱有那么多,可能需要他辛苦半年多才能赚来,他表示以后再也不会犯同样的错。

这位妈妈既没打也没骂,却让孩子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得不让人佩服。

说这两件事,就是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

在父母的打骂下,很多孩子根本没有意识到错在哪里,所以会一而再,再而三的犯,而让孩子自己意识到错误,远比粗暴的打骂有用的多。

可能,有父母会疑惑,不打不骂,真的可以避免孩子以后再犯吗?

只要用对方法,会比棍棒教育效果好,是一定的。

当孩子偷钱时,家长不妨先试试这样做:

一、冷静下来,多问一句为什么

不管是自己发现孩子偷钱,还是孩子被告状,父母都要先冷静下来,多问一句为什么。

如果孩子没拿,不能冤枉了孩子,如果孩子拿了,关注孩子拿钱的原因,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孩子在指责打骂和压力下,肯定不会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原因的,这也为孩子的叛逆或者悲剧的发生埋下了祸根。

湖南某中学初一女生,因屡次偷钱被爸爸训斥,离家出走后投湖自尽,才 12 岁。

知道真相后的爸爸,后悔不已,没想到女儿生前竟然一直在遭受校园暴力,而自己却一无所知,甚至都没有察觉,以为女儿偷钱是变坏了……

只要耐着性子多问一句为什么,悲剧就可以避免。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他们偷东西或许有自认为非常正当的理由,你的聆听和理解才是让孩子改正的前提。

二、不要给孩子定性,贴标签

心理学家克劳特提出的“标签效应”,即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所以,当孩子出现“偷窃”行为时,不要轻易给孩子定性为“小偷”。

有位爸爸的做法就很赞。读一年级的儿子偷拿了 100 块,爸爸没有定性为偷,问儿子为什么要拿这个钱。

知道原因后,爸爸决定一周给儿子 5 元零花钱,并提出考 100 分奖励 5 元,儿子再也没偷拿过了。

“看到儿子现在的样子,真的挺开心”。

最后,这位爸爸感慨道:小孩子真不知道什么是偷,正确引导,效果反而会更好。

三、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虽然还小,但已有了自尊感和羞耻心。

事情过去了,就是过去了,父母不应反复追究,不随意转述,呵护孩子的自尊,给予孩子最大限度的尊重和保护,才不致对孩子成长有负面的影响。

有位网友曾分享过自己类似的经历:

“十岁那年,被邻居冤枉偷钱,于是被父母父母罚跪,弄得三姑六婆全都知道了,都在背后对我指指点点,当时真的想死的心都有。”

负面语言真的非常具有杀伤力,如果孩子一直背负着“小偷”的名声,即使孩子改正了错误行为,也会因此留下心理负担,无法自信的面对未来的生活。

四、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孩子偷拿钱的过程,本身是知道对与错的,却不懂得这是成人所理解的“小偷”,后果很严重。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出极端愤怒,甚至用粗暴的方式惩罚孩子时,往往让孩子对父母的表现产生不满心理。

当孩子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对父母惩罚自己的不满上面时,孩子则会忘记自己的错,只顾着和父母产生心理对抗。

而当你保持冷静,告诉孩子他这么做时,你的一个感受,会比骂他打他来得更有效。

五、用行动给孩子正确的示范和引导

有位妈妈被告状孩子偷了钱,妈妈听后很冷静的问孩子拿没拿,最后,妈妈牵着孩子去邻居家还钱和道歉。

并告诉孩子,错误的事情,我们不能做,做了就要承认,并认错,以后你有想买的或是零花钱不够,可以叫妈妈给。

这位妈妈做得好的地方,就在于 2 点:

告诉孩子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正确途径;

让孩子在错误中学习正确的改正方法。

正如,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所说:

错误是学习的大好机会,当孩子犯了错之后,家长不应该只是斥责和惩罚,要引导孩子从错误中进行学习,让每一次错误的经历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宝贵经验。

择校助手,专注10-18周岁叛逆孩子择校。发布者:唐芮溪老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fuyeying.com/archives/4555

(0)
唐芮溪老师唐芮溪老师
上一篇 3天前
下一篇 3天前

相关推荐

  • 孩子小偷小摸屡教不改!我放手该干啥干啥,结局亮了

    孩子竟然养成了小偷小摸的坏习惯,我真是痛心疾首,感觉天都要塌了…… 孩子开始上小学后,我们逐渐放松了对他日常行为的细致观察。 就是在这个阶段,孩子出现了小偷小摸的行为。 一开始,我们严肃地跟他讲道理,明确告诉他这种行为是绝对不允许的。他也点头表示明白,但没过多久情况就变得糟糕了。 因为每次他都管不住自己,要么就是偷偷拿同学的小文具,要么就是在商店里顺走一些小…

    3天前
    10
  • 把有小偷小摸行为的孩子拉回正轨秘诀:唤醒孩子内省力,父母“不要脸”就够了

    两年前,儿子上 4 年级,那时的他小偷小摸、撒谎成性、毫无廉耻。 尤其是工作一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听到别人说他又偷拿东西,感觉人生都没意义了。 但今年,儿子变成了一个正直的孩子,人生两极反转。 而这一切的改变,还得从我学会“不要脸”说起。 从小,我就对儿子寄予厚望。 我和老公都是老实本分的人,有着良好的品德,更明白品德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一开始,我信心…

    3天前
    20

联系我们

微信号: Jylc-zxzs

邮件:pnhzzxzs@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 9:30-10:30

关注微信
家长您好,您可以移步微信公众号:叛逆孩子择校助手,查看附近正规的学校和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