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心理学家曾说:
父母唯一应该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给予孩子温暖与关爱。
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生活,并将这份积极的心态延续下去!
在孩子心理健康的这条路上,父亲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母亲又应该抱着怎样心态,相信我的经历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启发!
面对孩子,妻子总是充满焦虑。
孩子小的时候,怕他磕了、碰了;孩子大一些了,又怕他长得不够高,身体不够好;等到孩子上学了,她又开始担忧起孩子的学习。
从儿子上一年级开始,她就开始给我灌输:三年级以前,一定要给他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到高年级就可以不用操心了!
于是,她开始有意训练儿子的学习习惯,她制定了一张详细的作息时间表,详细到什么时候休息!
本以为万事大吉,可儿子完全没有按照妻子的规划走。
事实上,直到 2 年级结束,儿子都没有一点时间观念,没人盯着,根本学不进去,即便妈妈或者我在旁边盯着他,他也是无精打采,每天的学习状态都非常差!
眼看隔壁家的孩子,每天 7 点就出门玩耍,一家人高高兴兴出门散步,而自己孩子却要闷在家里,一向温柔的妻子开始变得脾气火爆!
她的口头禅从原来的“儿子加油,你能行!”变成了:
说了多少遍了,你有没有长耳朵!
你天天上学是不是没带脑子呀!
……
说实话,我很能理解妻子的焦躁,就连我自己也总是控制不住。
有的时候,明明只是几道简单的题目,但他总是看着看着就发呆、走神,半天做不出一道题!
有时候好不容易专注了一点,但一看结果,10 道错 8 道,能让你气不打一处来!
因为这些原因,妻子少了以前的活泼,反而像一块炸弹,谁碰到谁倒霉,所以家里的氛围经常都会有将至冰点的感觉。
妻子的焦虑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给我和孩子,有时候,儿子稍微玩耍超时,她就会感觉遭到了巨大损失一样,大发雷霆。
儿子小的时候怕她,不敢跟她顶嘴,可是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他开始不服管教,故意做差,把妻子气到哭!
作为一个中间人,我能够感受到妻子对儿子的付出和关心,但双方的矛盾却到了无法调停的状态。
直到有一次,儿子开玩笑问了我一句话:爸,我是不是不是妈亲生的?
我感到很震惊,问他为什么这样说,他回答道:我感觉她很讨厌我!
一时间,我无言以对!
我多想告诉他:“妈妈爱你胜过所有人!”可我知道,这说服不了他。
那天晚上,我辗转反侧睡不着觉,我深知,如果我不想办法解决这个困局,家庭矛盾只会越来越大,孩子的心理状态也会越来越差。
于是,我决定开始学习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希望找到破解家庭困局的方法。
那段时间,我看了很多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明白了一些道理,可是说服不了妻子,而且自己在使用时,也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
但我并不气馁,随着不断的深入学习,并和妻子讨论分析,我和妻子彻底实现了改变,并为孩子,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后来妻子回忆,她最受震撼的,是书中的这样一段话:
母亲的“负能量”,是孩子抑郁最毒的药!
母亲是一个家庭最核心的人,因为母亲对孩子的爱,远超父亲对孩子的爱,母亲对丈夫的爱,远超儿子对父亲的爱。
所以,一个家庭,母亲乐观积极,整个家庭的幸福值将会大大提升。
可同时,母亲也有一个致命缺点,那就是容易成为“焦虑”和“完美主义”的载体,因为“焦虑”和“完美主义”会让一个母亲充满“负能量”!
而一个充满负能量的母亲,对孩子抑郁的影响是致命的!
举个例子:
很多母亲陪孩子学习是这样的:
孩子一回家,母亲先是一顿警告:
昨天晚上,本来可以 8 点完成的学习任务,你整到了 10 点,今天晚上一定不能再这样了,否则这一周的娱乐都不准再玩了!
紧接着,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安排:
今天几点到几点,完成这个学习任务,几点到几点,完成这个学习任务……
看看,父母一来了就给孩子制造了一个糟糕的情绪,先是指责孩子昨天做得不好,并警告完不成要取消他最爱的娱乐。
试问,哪个孩子学习前,听到父母的责备不会内心拒绝并充满不悦呢?
而一个带着满心拒绝和不悦的孩子,怎么会将全身心的精力放在学习上?
再加上孩子固有的坏习惯,要按照要求完成任务更是难上加难。
一旦他发现自己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按要求完成任务后,父母的惩罚简直就是火上浇油,直接会导致他“破罐子破摔”!
所以父母每次“完美的计划”的结果都是,以为快完成了,结果一看,才进行了一点点!
这个时候,父母只能再发一次火,大骂:“这么久你都在干什么!你真是没救了!……”
但父母的这些语言,仅仅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却在整个过程中,没有给孩子提供任何实质上的帮助。
结果却向孩子强有力地证明了“你不行,你很差”。
在这样的事实面前,孩子会真的认为自己“不行,做不好”,最终走上“习得性无助”的境地,开始自暴自弃,从而产生抑郁情绪。
所以,如果一开始,父母就能够有一个正能量的心态,孩子就不会走入“自我怀疑”的误区之中!
妻子说,看到这里,惊出了一身冷汗。本以为自己是最大的受害者,可现在才明白,孩子如今的抑郁局面,却是自己一手造就的。
面对孩子抑郁的行为,作为父母,究竟应该怎样去解决呢?
实际上,“反贴标签”是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对唤醒孩子内驱力有着惊人的效果。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效应叫“罗森塔尔效应”。
1986 年,美国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从 1 – 6 年级中选了 18 个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后,便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具发展前途”的名单交给校长和相应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正确性。
事实上,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这份名单是他随意挑选的。
然而 8 个月后,罗森塔尔再对这 18 个孩子进行测验后发现,凡是出现在这份名单上的孩子,个个成绩提升巨大,且性格活泼,自信心强,求知欲望强烈。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罗森塔尔撒了“权威性谎言”,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这些孩子的评价。
而老师又将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语言、感情和行为传递给了孩子,从而使他们变得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产生了异于常人的进步。
也就是说,孩子天生是什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后天的人,有没有在心理和行为上去对他产生积极的影响。
研究表明,4 – 12 岁的孩子正处于“社会我”的阶段,也就是“我是什么样的孩子”取决于别人对他的看法。
这其中扮演着“权威者”的首先就是父母、其次就是老师。
所以这个阶段,父母和老师如何看待孩子,决定了孩子对自己的定位。
如果父母经常给孩子贴上“你总是无精打采”“你太粗心”的标签,又用一个又一个强有力的证据去证明了,那么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就会倾向这样一个结论!
因此,当我们发现孩子有抑郁相关的不良行为时,千万不要去证明“你不行”,而是当他行为有所转变时,不断去证明“你行”!【反贴标签】
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反贴标签”,让孩子重塑自我认知。
当一个孩子主观认为自己好的时候,他会不断地去做更多好的行为,而这种力量,就是——内驱力!
于是,妻子开始逐渐改变和孩子的沟通方式,果然,儿子很吃这一套,双方的矛盾快速缓和了。
但是让妻子抓狂的是,面对孩子的抑郁等问题,她还是忍不住地发脾气。
随后,根据孩子的情况,我们运用了“兴趣引导法”,将学习变成探索世界一样有趣,而我和妻子的任务就是,从孩子并不优秀的行为中,找到一两点稍微有点改变的地方,变着法地告诉他。
举个例子:
有天晚上,儿子做了一份作业,其实错了一大堆,但妻子却假装不知道儿子就在旁边,煞有介事地对我说:“你看看,儿子这个思路,是真不错,很有创意,比你强!”
随后几天,儿子的学习状态一天比一天好。
妻子的平静和客观,让儿子每天能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学习。
一段时间后,他基本上能够在晚上 8 点左右完成学习任务了,虽然正确率依然堪忧,但妻子却看到了他的成长。
随后,根据孩子爱画画这一特点,我们又安排了“绘出新世界”活动,将学习和画画结合到一起。
他喜欢科学类型的知识,我们一边学习,一边让他把学到的内容画成画。
每天一小时,一年下来,他接触的知识从科学、到历史,再到地理,足足有 200 多份。
也是这些学习,让孩子开拓了眼界,对于学习看得更明了。他开始愿意在学习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这种内动力的驱动下,他的学习成绩开始一路小跑前进,就在初一下学期,他已经跑进了班级的前 5 名!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又有了一个幸福的家!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母亲一人的责任
在这里,我必须要说:
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是父母双方的责任,父亲不一定面面俱到,但是体察妻子的苦楚,给她们一些必要的安慰,平复她们焦虑的心态,是父亲在家庭中重要的责任。
毕竟,妻子快乐,全家开心!
在这里我必须指出,渴望一个标准方案,一套标准化的育儿流程,帮自己养出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这是完全不现实的。
真正有价值、能让人进步的信息,大多需要父母思考和消化。
事实证明,父母学习,再结合孩子的性格特点,尝试、调整、固化,才是科学有用的途径。
并且,正确的方法,越早用在孩子身上,后期教育就越简单!
事实上,哪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学习,就是成长为一个更好的父母的有效途径!
择校助手,专注10-18周岁叛逆孩子择校。发布者:周宏斌老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fuyeying.com/archives/4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