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下学期,儿子被诊断出中度抑郁,我的世界崩塌了!
我悔恨交加,因为所有的迹象早就显露。
初三毕业的那个暑假,家里就弥漫着紧张的氛围。儿子所在的初中是当地的名校,优秀的学生数不胜数,升学的压力格外大。
尽管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我们依然焦虑不安,满心希望他能考入最顶尖的高中。
于是,我们时常给他鼓劲:“儿子,绝对不能松懈!考进 XX 高中,你就是全家的荣耀!”
更甚的是,只要儿子在学习,我们就如履薄冰,连大气都不敢出,生怕影响到他。
儿子明白我们的期望,学习愈发刻苦。
好几次,我都看到他在凌晨 3 点还在台灯下苦读。
我既心疼又高兴,劝他早点休息。他却回应说:“反正也睡不踏实,还不如多学一会儿。”
每每回想起这些,我都恨不得狠狠抽自己几巴掌。
大概从那时候起,他就已经有了睡眠障碍。
可我当时还洋洋得意,觉得他的拼命是难得的好事。
临近开学考,儿子的状态出现了异常。
他变得异常烦躁,有时候遇到难题解不出,就会情绪失控。他会用力地捶打桌子,甚至用头去撞墙……
看到这一幕,我惊慌失措。
跟他交谈了几次,他却总是说没事,好像只是一时的情绪波动。
开学考前三天,儿子开始频繁地胃痛、失眠、头晕。
我带他跑了好几家医院检查,都没有查出问题,直到一位专家提醒,我才带他去看了心理医生,结果确诊为:中度抑郁。
我百思不得其解,他成绩出众,老师夸赞,同学友好,家庭和谐,为什么会得这种病呢?
我急忙请假,让他在家调养。
但我原本的想法是让他在家复习功课,可没想到他白天无精打采地睡觉,晚上却通宵达旦地刷手机,嘻嘻哈哈的,似乎什么事都没有。
我怀疑他是在装病,告诫他要合理安排时间,毕竟距离期末考试只有几个月了。
没想到他突然大发雷霆,冲我大喊:“成绩成绩成绩,你们心里就只有成绩,是不是我死了,你们才会满意……”
我又气又恼,督促他学习不都是为他好吗?
将来上了好大学,有了好工作,最终受益的不还是他自己吗?
我越来越觉得他是在逃避学习,对他的态度也慢慢变得冷漠。再次去医院复查时,医生说病情更加严重了。
我也糊涂了,他的病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医生严肃地批评我: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病!
如果放不下对成绩的执念,就要做好被抑郁症毁掉孩子的准备。
我这才幡然醒悟,必须要高度重视起来。
可是,我又不是医生,该怎么帮助孩子呢?
我一边按照医生的嘱咐给孩子进行治疗,一边查阅各种书籍资料,期望从中找到一些有效的办法。
直到接触到关于激发孩子自我认同感的知识,我终于找到了孩子抑郁的根源所在。
书里的一句话犹如当头棒喝:过度期待,是一种伤害!
作为父母,我们都期望孩子努力上进,为了取得高分、考上名校而拼命奋斗。
但努力和成功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相反,过度的期待,是压力和痛苦的根源。
父母渴望孩子取得好成绩,考上好大学。
孩子就拼了命地想要达成这个目标,成为父母的骄傲。
然而,取得好成绩哪有那么简单?
哪怕是提高一分,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当全力以赴也无法实现目标时,有些孩子就开始“拼体力”,他们放弃了休息和娱乐,学习时间越来越长。
有段时间,儿子也陷入了这样的困境。周末的时候,他不再和朋友们一起打球,也不再去听喜欢的音乐,而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疯狂学习。
学到凌晨 3 点已经是家常便饭。
那时候我还沾沾自喜,却不知道他的努力已经变了味。
“拼体力”的行为看似非常努力,却恰恰表明他找不到更好的学习方法,对学习失去了掌控,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
在这个时候,他们往往充满了强烈的不安。觉得自己无能,让父母失望,使父母难过。
所以他们感到愧疚、自责,觉得自己没有价值,觉得自己是个一无是处的人。
但他们不知道,并不是自己不够优秀,而是父母的期望远远超出了他们目前的能力范围。
分析到这里,我不禁泪流满面。
作为父亲,我是他压力的来源,可我不仅没有察觉到他的痛苦,甚至还产生了不满的情绪。
我的目光一直聚焦在成绩上,对他患抑郁症的事实,内心其实是不相信的。
甚至觉得让他在家休息,就已经是最好的放松方式了。
他缺乏自我认同感,内心空虚,所以通过睡觉和无节制地玩手机来寻求短暂的解脱。
可我只看到考试即将来临,认为他的病是装出来的,而沉迷玩乐才是他的目的,所以逼迫他继续学习。
这无疑把他进一步推向了可怕的深渊。
我懊悔不已,急忙寻找解决的办法,我想尽快用正确的方法,让儿子早日摆脱痛苦的折磨。
父母教孩子努力,教孩子奋斗,却从来没有教孩子“减压”。
能够接受压力,承受压力,并懂得释放压力,孩子才能保持最强的活力,进而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放松”就是减压的最好方式。
某知名精神科专家——李华,曾给抑郁症孩子提出这样的建议:
上课累了就出去走走、期中考个中等水平、作业偶尔不做……
这些教孩子“放松”的方法看似不合常理,却都指向同一个关键——摒弃世俗对“优秀”的定义,才是孩子走出抑郁的关键。
具体怎么做,我采取了 3 个具体的操作方法:
(1)让孩子放心“放松”
其实,真正让孩子感到压力的是父母的观念和态度。
有时候,孩子在玩游戏、看漫画时,心里总是摆脱不了“这样不好,爸妈会不喜欢我”的负罪感。
所以,他们既玩不好也学不好,陷入了两难的困境。
但是现在,我决定让孩子放心地“放松”,努力为他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
他玩游戏、睡懒觉,我不再板着脸,也不再批评指责,而是选择视而不见。
我把重点放在做一些能让他开心的事情上:和他一起做手工,让他给我提意见;带他去逛公园,和他一起尽情欢笑;陪他玩游戏,和他一起享受快乐……当我不再认为“玩耍是错的”时,他的身心放松了,压力减轻了,笑容也变多了。
(2)让孩子合理“放松”
允许孩子放松,绝不是毫无节制的放任,而是有规律的休息。
适当的“放松”能让孩子的精神恢复到最佳状态,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
儿子状态稍微好转后,开始在家自主学习。
要是以前,我肯定会把他的学习计划安排得满满当当,把落下的课程全部补上。
但现在,我改变了策略。
首先,我把儿子每天 7 小时的学习任务,减少到 5 小时。因为 5 小时的任务更容易完成,孩子也更容易坚持下去。
果然,儿子偶尔还是会犯困,有时候精神不太好,但因为任务量减少了,他还是能够按要求完成,这给了他很大的信心。
有时候学习时间过长,我会让他休息一会儿,要么一起看个电影,要么一起听音乐。
这样的陪伴让他很舒服,他很少再因为学习而情绪失控了。
(3)帮孩子“放松”(降低学习的难度)
半年后,儿子重新回到学校。
回校前,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
他的各项指标都很正常,但医生也单独跟我谈了话:抑郁症是一种容易复发的疾病,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这一次,我信心十足。
但我知道,要想彻底战胜抑郁,就需要帮孩子树立内在的自信。
只有孩子真正接受自己,认可自己,才能坚不可摧,不被外界轻易影响。
为了帮助儿子重拾信心,我悄悄地帮他“放松”。
有段时间,儿子在数学学习上遇到了瓶颈。
无论他怎么努力,成绩都没有提高,那段时间他非常沮丧,整天抱怨“做数学题太难了,烦死了,不想做了!”
我表示理解:“我也这么觉得,你不知道,我以前上学的时候,有些数学题半天都做不出来。”
儿子立刻找到了自信:“那我比你强点,有些题我至少还能有点思路。”见他状态有所改善,我提议:“要不你和你妈妈来场比赛吧,她数学比我还差,每周谁做对的题多,谁就可以得到一份小奖励?”
儿子马上同意了,有了妈妈的参与,做数学题变得有意思了,他甚至把做题当成了一种乐趣,就连吃饭的时候都在思考。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他不再排斥做数学题,再加上妈妈陪他一起总结解题方法,他的数学成绩果然有了进步。
其实,所谓帮孩子“放松”,就是在孩子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想办法降低难度,让孩子顺利度过难关,学习的动力自然就更足了。
虽然儿子在期末考试中没有取得我们期望的成绩,但因为基础扎实,我们又及时控制了病情的发展,他还是进入了学校的重点班。
上高二后,他的学习状态逐渐恢复。
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他开始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暗暗地规划起自己的人生。
他说以后想当一名心理咨询师,因为他经历过病痛,知道患者的痛苦和挣扎,所以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
为了这个目标,他学习动力十足。
经过这件事,我最大的感悟就是:父母的教育观念,是一个家庭最好的财富。
能够理性看待孩子的成长,平和地面对孩子的问题,并和孩子一起克服困难,家庭才能成为温暖的港湾。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再好的方法,也不能解决所有孩子的问题。
毕竟,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即使是双胞胎,性格也可能完全不同,需要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期望有一个通用的方案,一套标准化的育儿模式,培养出出色的孩子,是不现实的。
真正有价值、能促进孩子成长的信息,大多需要父母去思考、去理解。
事实证明,父母拥有“成长型思维”,不断学习,再结合孩子的性格特点,不断尝试、调整、优化,才是有效的方法。
择校助手,专注10-18周岁叛逆孩子择校。发布者:周宏斌老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fuyeying.com/archives/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