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要养育过孩子的家长,肯定都清楚,管孩子是多么费心又无奈的一件事!
女儿自从上了初中,我已经数不过来,被她气得头疼多少次。没法子,我也不愿,可实在是太让人恼火了!
周末在家,本应按时回家,总要我提醒好几回。但凡我态度温柔,稍露笑脸,她就嘴上答应,然后继续我行我素。直到逼得我发怒,咆哮,这才勉勉强强的按时回家。
平常和朋友出去玩、参加活动,那个全神贯注,叫她好几声都没反应。可到了该回家的时候,外面稍有一点诱惑,她都能立刻被吸引,然后跑出去继续逗留,不回家。
不爱按时回家,不爱遵守家里的规矩,亲子关系自然差得一塌糊涂。
哪一阵儿我管得严一点,看得紧一点,她就会按时一些;
赶上我忙工作的时候,事务繁忙,没精力管她,那她就又开始夜不归宿。
亲戚朋友谈论孩子的行为举止,女儿回回都在被议论。
我也时常给她讲道理: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啊?那天天被亲戚朋友说,你不觉得丢人吗?”
“你妈妈我在外面,也是备受尊重,但就怕谈孩子的行为,一谈我都抬不起头。”
“你啥时候能知道按时回家,遵守规矩像出去玩那么用心,也好给你妈争口气啊?”
但我不管是在旁边苦口婆心教导,还是用激将的办法想要激发她的羞耻心,都没效果。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儿的自觉性不仅没有增强,反而性子还越来越倔,经常在我训她的时候顶嘴不停。
每个周末,我就不能提回家的事,只要一提,那就得吵架。那段日子,母女俩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发生争执。基本上都以我怒吼,气得血压升高,女儿梗着脖子对抗结束。
时间长了,我发现女儿对我的态度越来越抗拒,疏远。
前一阵我生病住院,在医院躺了好几天。可女儿却毫不关心,相反,她还挺开心,因为妈妈病了,再也不能盯着她按时回家,骂她了。
我听见她兴冲冲地对爸爸说,妈妈要是一直这样住院也不错,我觉得家里的氛围都轻松了!
也许是病中人心情低落,听到女儿这句话那一刻,我又心酸又难过,忍不住落泪。
就因为管她按时回家,这个我愿意为她付出一切的孩子,竟然希望我一直躺在医院!!
事后,老公安慰我,别太在意,孩子还小不懂事。可我却明白,必须得重视起来了。
要是她一直像现在这样,不爱按时回家,自己没有规矩意识,那么我再逼迫,也无济于事。况且,马上就要进入青春期的关键阶段了,叛逆再加上行为习惯不好,到时候我根本没法管。
如果再因为监督回家,弄得她彻底反感家庭,那就得不偿失了。
为什么孩子回家就不能像出去玩、参加活动那样积极主动呢?为什么孩子会叛逆、不喜欢遵守规矩呢?
带着这些困扰我许久的疑问,我开始从自身找原因,上网查阅教育资料,听教育专家的讲座,买相关的书籍,寻求专业的解答。在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思考后,我渐渐明白了女儿叛逆的根源。
那就是,在女儿心里,按时回家等于束缚,是一件充满限制的“苦差”。
这跟我的教育方法和态度有关——孩子没做好,我总是不停唠叨、大声责骂、严厉训斥,期望孩子“知耻近乎勇”,尽快改正,遵守规矩。
因为在我看来,孩子就应当自觉、守时、听话,这才是孩子应有的行为态度。一旦发现她晚归,不听话,没有规矩,我就会失去耐心,暴跳如雷。
每天等着她回家,“虎视眈眈”,随时准备纠错,指责。女儿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小心翼翼,全部精力都用在防备和应对我的批评了。哪还有心思放在遵守规矩上?
怎么可能静下心来考虑家人的感受?或者集中精力,认真去遵守家庭的规矩?一旦晚归被发现,更是如临大敌,因为等待她的是听了无数遍的数落。长此以往,她开始厌恶回家,渐渐失去了遵守规矩的动力。
可以说,在过去这几年的教育过程中,我对女儿,有批评,有教训,有责骂,却唯独少了最能激发孩子守规矩动力、调动遵守规矩热情的关键一项——鼓励。
通过学习,了解孩子的心理,提升教育认知,我意识到:想要激发孩子按时回家的动力,让孩子真正拥有遵守规矩的积极性,愿意遵守,学会鼓励是关键。那具体该怎么鼓励孩子呢?
下面我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我的做法。
在改变并陪伴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我运用了两种激发孩子持续遵守规矩动力的鼓励方式,效果非常显著。
1、运用信任式鼓励,给孩子持续助力,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很多家长都认为,遵守规矩是孩子自己的事,只要自己提醒并监督了,孩子就有责任、有义务认真的执行并做好。
道理是这样,但是,如果孩子能有这样的觉悟和自制力,那就不会有那么多叛逆的问题了。这时,就需要家长运用合理的引导。多采用信任式鼓励的互动方式,能激发孩子的责任感,越来越遵守承诺。
一开始,女儿还是一如既往的不爱按时回家,但是我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她的点滴进步,并给予鼓励。女儿喜欢音乐,尤其是喜欢唱歌、弹吉他。
在她整理好音乐器材,准备按时回家的那一刻,我马上跟她讲:“女儿,真棒,谢谢你遵守我们之间的约定。”因为之前我有跟她说好,玩完音乐要把器材整理好,按时回家。
女儿听了,有点意外,说,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呀。那天晚上,她回家起来格外准时,也更愿意和家人交流了。从那之后,我就经常在恰当的时机,毫不保留的表达对孩子的信任。
跟被批评、被监督相比,被信任,会让孩子感受到很被重视。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来自大人的肯定,会让他们觉得特别有自信,有动力,觉得自己真不错,我下次还想做好。
这种发自内心的进步动力,日复一日积累,会让一个孩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采用启发式鼓励,不断激发孩子做得好的想法,正面引导孩子越变越好
之前,我对女儿虽然是以严格的要求和批评为主,但也有表扬的时候。
但后来我发现,效果并不好。比如我表扬她今天很有礼貌,或者这次行为有进步,长期下来,反而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因为这样的表扬,其实有点类似于“控制”,也是在评价她这个人。
她害怕自己下次没做好,妈妈就不觉得我好了。如果孩子追求认可成瘾,但发现自己经常做不到,最终不仅会叛逆了,抗压力也会变弱。而换成启发式鼓励,就降低了评价的意味。
因为这种鼓励,是启发孩子的思维。
我每天会留意、观察女儿的成长和变化,不光是行为,还包括心理。然后,通过启发并肯定她具体做得好的想法,而不是单纯去评价表扬孩子本人。
比如:妈妈发现,你现在考虑问题的方式变了。妈妈注意到,你这几天面对诱惑会主动克制自己了。
妈妈看到,你现在处理家庭关系的时候,心态很积极,这个状态真的太好了。多用发现、注意到、看到这样的开头,我的鼓励就像导航仪一样,准确的引导着女儿做得好的每一个想法。
这样的鼓励,对女儿的帮助真的特别大——她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具体的想法上,而不再关注怎么让我满意,以免挨骂。
就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我真正领悟到一个道理:家长改变一点点,孩子进步一大截。
我只是调整了跟女儿的互动方式,采用了“正面引导”的教育方法,女儿就从过去一个叛逆、一提回家就抵触的孩子,转变成愿意按时回家,主动遵守规矩,遵守规矩动力越来越强的“好孩子”。
亲戚朋友们对她的改变感到非常意外,几次在聚会里表扬她:“只要用心,相信自己,就会有进步!”
亲戚朋友的认可,家人的欣慰,都让女儿的自尊心,成就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整个人充满自信,动力十足!现在,看着女儿像换了一个人一样,每天按时回家,不用催,不用骂,我真的感到无比的欣慰,快乐!
我想跟同样为孩子叛逆而烦恼的家长们分享,其实每个孩子生来,都是渴望被爱的!想想孩子小时候,第一次学会分享,第一次学会关心家人就知道,是那样的真诚善良,可爱贴心。
但是后来,为什么他们变得叛逆,不爱回家,遵守规矩动力不足了?
因为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否定、批评、贬低等等不好的体验,他们讨厌回家其实不是真的不想回,而是在逃避不好的体验!
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让孩子的家庭体验变得越来越好,帮孩子在回家这件事情上找到成就感和价值感!
择校助手,专注10-18周岁叛逆孩子择校。发布者:唐芮溪老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fuyeying.com/archives/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