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儿子就聪明伶俐,什么东西都一学就会。
我和他爸学历都不错,觉得他肯定遗传了我们的优良基因,所以对他抱有更大的期待,觉得他的人生肯定比我们更好。
为了不浪费他的天赋,我们给他做了详细的规划:
大到初中上哪所学校,高中考哪所学校,以后要不要留学。
小到 3 年级英语达到什么水平,学哪种特长在未来能发挥更大优势,获得什么竞赛名次有利于申请好学校。
……
儿子也很争气,一直名列前茅。
也按照我们的要求,拿下一个又一个奖章,实现了知识的跨年级突破。
所有人都羡慕我们会教孩子,向我们取经的家长也很多。
我享受这样的吹捧,也认为一切都会朝着预期发展,可现实却狠狠给了我一巴掌。
初二开始,儿子变得越发暴躁。
一开始,我以为是青春期正常反应。
但后来,他出现成绩下滑,老师反馈说他学习很浮躁,虽然跟他沟通了几次,但情况不见好转。
期中考试,他猛降 20 多名!
这简直是晴天霹雳,要知道,中考就在眼前呀。
那天晚上,最终爆发了一场大战,他开始自暴自弃,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
到现在我还记得那场失败的谈判:
“我不行了,我什么都做不好,学习根本没有意义。”
他沮丧的语气让我愤怒:“你怎么能这么说,看看你的成绩,还好意思说学习没有意义……”
话还没说完,他就粗暴地打断:
“反正我不想学了,如果让我继续呆学校,我就天天睡觉,老师也会让我退学!”
我以为他只是吓吓我,结果他说到做到。
老师多次介入沟通,他都吊儿郎当,大有一副你说什么都白费的架势,这让那些曾经看好他的老师们都非常失望。
当我再次跟他沟通时,他变本加厉,不仅不想学习,甚至对生活都失去了热情。
我们能怎么办呢?只能妥协。
回家后,我和他爸轮流给他做思想工作。
做不通,他爸就拿着棍子打,他就坐在那里,不还手,任凭棍棒落在身上,一声都没吭。
我实在没办法,向朋友们倾述,大家都安慰我:“孩子可能就是压力大,让他在家里耍段时间,放松一下,说不定他自己就想通了,要学会‘静待花开’。”
我觉得有道理,就让儿子呆在家里,也不管他。
这下他彻底放松了,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和任何人交流,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
可他的脾气更暴躁了,稍不如意吼得比谁都凶。
吼不管用,他就砸东西,反正他想要的东西,我们都必须满足他。
我这才发觉不对头,再这样下去,等不到他“花开”,我就要被折腾死了。
于是,我开始到处找方法,也看了很多关于孩子“自暴自弃”的书籍和讲座。
也渐渐意识到,曾经的教育可能犯了大错,可是具体怎样才能真正帮助儿子,我还是不清楚。
机缘巧合,我学习了“唤醒孩子内驱力”方面的知识,意外实现了人生的一场重要转变。
在详细分析了孩子情况和我们的家庭教育情况后,我明白了一个事实:
“静待花开”只适用于已经建立了良好家庭秩序的孩子,他们一直走在正确道路上,就算走得晚些慢些,总能等到开花的那天。
但孩子已经出现自暴自弃,甚至威胁退学,就证明他的路早已走偏,这时选择“静待花开”只会进一步伤害孩子。
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如果孩子把自暴自弃当争权手段,“静待花开”会让孩子放纵,丧失底线
小时候,父母对孩子有绝对管控权,安排孩子做什么,他们就必须按要求完成。
做不好,父母可以随意批评打骂。
慑于父母权威,即便觉得是父母的错,孩子也会选择默默忍受。但这种不甘和委屈会不断累积。
随着青春期到来,孩子自我意识觉醒,加之身体力量的增加,累积的负能量就会刺激孩子与父母争夺权威,实现对自己人生的掌控。
而争夺权威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用自暴自弃当筹码,孩子不想学习、放弃自己,逼家长妥协,只要敢自毁前程,就能让父母陷入被动。
如果此时父母突然放手,要“静待花开”,只会给孩子产生争权成功的错觉。
一次尝到甜头,他们就越发觉得只要比父母更狠,更没底线,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分析到这里,我才明白,为什么一开始儿子还很隐忍,自暴自弃的情绪表达也比较含蓄。
可在家休养一段时间后,反而脾气越发暴躁,行事更张狂。
第二、“静待花开”让孩子感觉被放弃,丧失重新崛起的力量
孩子自暴自弃,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受不到快乐。
从小,我就给儿子规划好一切,拼了命地把他变得更优秀,但这种优秀不是孩子想要的。
他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想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但我们不支持,我们觉得他的想法不切实际,没有按照我们规划的道路走。
所以,即便他取得了一些成绩,他也没有多大的成就感。
相反,越是按我们的意愿办事,他就越觉得自己在委屈妥协,对生活的热情自然更低。
但他在跟我们对抗的同时是纠结的。
马斯洛需求层次结构把人类需求分成五级。
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分别为:生理、安全、社交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
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在意父母的重视。
即便他们自毁前程,故意堕落,和父母对抗,仍然渴望被父母尊重认可。
但父母突然改变行为方式,从以前父母过度关注,到如今突然放手,孩子不知道父母要“静待花开”,只会让觉得自己被彻底放弃,从而陷入深深的绝望。
那么,当孩子陷入这种复杂的自暴自弃情绪中时,父母究竟该怎么做才能拯救孩子呢?
自暴自弃孩子的改变三部曲
(1)尊重孩子的选择,接纳孩子的坏情绪,重塑亲子关系
对青春期孩子,别事事迁就,但要学会顺毛捋。
以前,我作风强硬,觉得是为孩子好,所以不在乎方法,批评责备张口就来,再不行就打一顿。
所以,孩子不领我的情,一有机会就自毁前程来反制,简直把生活当成一场宫斗。
从书里我知道了:用最恰当的方式,让孩子心甘情愿地接纳我们的建议,如果不能,我们不妨先接纳他们的坏情绪,再徐徐图之。
这招,真绝!
儿子在家找茬,故意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我没有生气,问:“是不是心情不好,妈妈可以帮你一起整理。”
他的招数失灵。过了两天,他就不再玩这种把戏了。
一个人闷久了,会陷入空虚和焦虑。
儿子又给我找不痛快,故意把电视声音开到很大。
我看见了,问:“是不是太无聊了,如果想放松一下,妈妈陪你一起看会儿电视。”
他顿时不知该如何应对。
当儿子再次翻旧账提起我反对他的兴趣爱好时,我点头承认:“这个是我错了,我太霸道了,也没考虑过你的感受。如果你想继续追求你的爱好,妈妈绝对不阻止你。”
儿子将信将疑:“真的吗?那我开始做我喜欢的事情咯!”
后来,有时候他会沉浸在自己的爱好中一整天,但我不生气,只提醒他注意休息。
神奇的是,他竟然不抗拒,开始配合我了。
不仅如此,他开始回应我的一些问题,有时候甚至跟我开开玩笑,我很恍惚,感觉彼此的距离突然拉近了不少。
孩子对抗让人难受,但同样是渴望沟通的一种表现。他们把自己变得坏坏的,其实是希望父母能理解他。
(2)缓慢放权,帮孩子建立掌控感,把人生推向正确的道路
自由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段时间后,儿子的心情舒畅了许多。加上我调整跟他的相处策略,我们关系也取得了飞速提升。
他开始跟我无话不谈,因为我总能给他需要的情绪价值。
但这不够,我知道:父母要学会放权,但权利交接必须平稳过度,教会孩子正确使用权利,他们才能正确地掌握人生。
我跟孩子进行了一次深入沟通,问他未来的打算。
儿子说:“我知道你肯定是对的,但我真的很喜欢我的爱好。如果可以,我想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当然我会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
说完,他朝我狡黠地咧咧嘴。
这个结果我想当满意。
谈判顺利,儿子开始积极面对生活,第一周,老师反馈他状态良好,对抗的情绪彻底消失了。
令我惊喜的是,儿子在学习上也有了一些积极性。
他说:“追求自己的爱好也需要知识,不能什么都不懂。你看看那些成功人士,都是有丰富的知识储备的!”
好吧,谁说初中孩子幼稚不懂事,只是我们没给他规划人生的权利罢了。
(3)建立平和型权威,尊重孩子,也要保持底线。
和青春期孩子相处,姿态太高,事事以自己的意愿为重,会让孩子感觉压抑,被支配。
姿态太低,会让孩子感觉好拿捏。
建立平和型权威,和孩子保持平等沟通,尊重孩子决定。
但也要保持权威感,比如重大决定,要跟父母商量,在获得双方认可才能行事。
让孩子相信你、信任你,觉得你能公平公正地站在他那一方,帮他想办法,我们就能帮他守住底线,不会跳出框架。
以前,我觉得自己的规划是儿子人生的一笔财富,按照我的规划,他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更早攀上人生的高峰。
但人的成功不应该用赚了多少钱,获得多高的地位来评判。
而是孩子是否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
这是我作为母亲,上的最深刻的一堂课。
择校助手,专注10-18周岁叛逆孩子择校。发布者:周宏斌老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fuyeying.com/archives/4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