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的深夜自述:当我学会闭眼,孩子的“自我封闭”变成“勇敢探索”

我真的太苦恼了,孩子的自我封闭问题快把我愁坏了!

有一天,孩子在学校里有个才艺表演的机会,老师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

回到家后,我感觉孩子有点闷闷不乐,好像有心事。

我问他,他也不说话。

到了晚上吃饭的时候,他才小声嘟囔了一句:“妈,我不想参加那个才艺表演。”

我这才明白他是在为这个事情纠结。

于是我劝他:“你平时唱歌那么好听,而且上次在家庭聚会上表演,大家都夸你呢,你肯定没问题的!”

孩子没回应,只是低头扒拉着碗里的饭。

我以为他听进去了,就去忙自己的事情了。

快到睡觉的时候,我发现孩子还在客厅里坐着,我问他:“怎么还不去睡觉?”

孩子说:“我不想参加才艺表演,我怕我表演不好。”

我知道他害怕,再次鼓励他:“我知道你有点担心。但是你真的很有天赋,之前的表现都很棒,这次肯定也能发挥好的。你赶紧去睡觉吧,不然明天没精神。”

孩子磨磨蹭蹭不愿意回房间,我又说了好一会儿才让他去睡觉。

结果第二天,孩子说什么都不愿意去学校,说自己不舒服,不想参加表演。

说实话,我心里特别难受。

我实在搞不懂,就一个小小的才艺表演,他怎么就这么抵触呢?

我越想越焦虑。

因为这种自我封闭,逃避展现自己的问题,在他身上经常出现。

比如有一次,小区里举办亲子活动,有很多有趣的游戏项目,其他孩子都玩得很开心。

我对孩子说:“你也去参加那个接力比赛吧,看起来很有意思的。”

但孩子立刻拒绝,说:“我不想去,我不喜欢。”

我说:“你就去试试嘛,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很快乐的,就算表现不好也没关系呀。”

孩子却生气地说:“我不去,别再说了。”

可是,他看着其他孩子玩的时候,眼睛里明明是有渴望的。

看着其他孩子在活动中尽情欢笑,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我觉得他太胆小、太封闭了,希望他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开朗大方,积极参与各种活动。

别总是把自己封闭起来,错过那么多美好的体验。

为此,我试过很多办法,批评他、鼓励他、给他讲各种道理,都没有用。有时候带他出去玩,他这也不愿意参加,那也不愿意尝试,真的很让人扫兴。

我太想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了!

其实,很多孩子都有类似我家孩子这样的问题:不敢在公共场合表现自己,害怕参与集体活动,总是把自己封闭起来……

他们总是特别敏感,很容易陷入自我保护的状态。父母怎么劝说都没有用,他们就是不愿意突破自己的舒适圈。

用一个词形容——自我封闭。

这样的孩子养育起来父母总是觉得无奈,因为他们总是错过很多成长和锻炼的机会,看起来很不自信。

其实,这一切问题的根源是孩子的性格。

20 世纪 70 年代,心理学家弗洛伦斯·妮蒂娅在医生的体液研究基础上,将人的性格分成 4 种,即平和型、力量型、活泼型和完美型。

研究发现不同性格的孩子,在面对同一件事的反应往往天差地别。

举个例子:

在公园里,有三个小男孩看到一个造型奇特的游乐设施。

第一位小男孩拉着妈妈的手,小声说:“妈妈,我有点害怕,我不想玩。”

第二位小男孩有点紧张,但还是说:“我可以试试,应该没事。”

第三位小男孩很兴奋,直接跑过去说:“妈妈,我要第一个玩。”

其实,这三个孩子面对新的游乐设施都有不同的心理反应,但因为性格不同,所以表现也完全不同。

这也恰恰能解释,为什么同样的教育方式,在别的孩子身上有效,在自己孩子身上就不行。

比如,有些家长说:“我家孩子就是要多鼓励,我一鼓励他就有动力去尝试新事物了。”

但当我们鼓励自己的孩子时,他却无动于衷。

同样的,有些家长说:“我家孩子要严格要求,我一严格他就更自律了。”

但你严格要求孩子的时候,他反而更加抵触,更加封闭自己。

而这些就是因为孩子性格不同,在接受同一种行为刺激时的表现自然天差地别。

但性格没有好坏之分,每种性格的孩子,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伴随着令人头疼的问题。

比如活泼型孩子,他们往往有兴趣广泛、适应能力强、善于与人交往的优点。

但同时,这种性格也伴随有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冲动、缺乏耐心等缺点。

明白孩子优缺点,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就能事半功倍。

明白这个道理,我家孩子的自我封闭问题就很好解释了。

因为他是典型的平和型孩子。

平和型的孩子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心态平和、善于倾听、人际关系和谐、容易满足。

但同时,他们也有非常明显的缺点:

缺乏主见、不敢表达自己、容易自我封闭、害怕改变。

平和型孩子往往习惯于安于现状,他们不想打破现有的平静,哪怕这种平静意味着错过很多机会。

就像我家孩子,他害怕参加才艺表演会打破他现有的生活节奏,害怕在表演中出丑或者受到别人的关注,所以选择自我封闭,逃避参加。

他在面对新的活动机会时,往往会选择退缩,因为他不想面对可能的变化和挑战。

那么,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又应该怎么解决呢?

其实,“自我封闭”孩子问题的根源在于过度害怕改变,太在意保持内心的平静。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从这里入手,降低孩子对改变的恐惧,把关注点放在对尝试新事物的引导上,充分运用 10:1 效应就能轻松解决。

什么是 10:1 效应?

就是当孩子做出尝试新事物的举动时,父母要“闭眼”,别过度关注孩子的结果,只对结果给出 1 分认可。

但孩子尝试过程中的积极行为,父母就要“睁大眼”,仔仔细细地看、观察,并给出 10 分的认可。

举个例子:

孩子终于参加了一次社区活动,我们不要说:“你参加活动真厉害,你真棒。”因为这样会让孩子觉得我们关注的是他参加活动这个结果,从而更在意结果。

而应该对他参加活动过程中的积极行为给认可:

“妈妈看到你在活动中,虽然有点害怕,但还是主动和其他小朋友打招呼,这种主动交流的行为非常棒!”

当评价孩子行为过程中的优点时,孩子的关注点立马从结果转移到过程,孩子对改变的恐惧降低,尝试的意愿增强。

不害怕改变,将重心转移到尝试新事物的过程上去,孩子反而能将精力 100%转化为行动,获得更多的成长。

当然,10:1 效应的关键还是在说话技巧上。下面给大家两个认可的秘诀:

(1)观察要仔细,认可要具体

当我们具体指出孩子的积极行为,说出的话才有信服力。

比较一下下面两种说法,效果完全不同:

A:你今天参加活动挺积极的!

B:妈妈看到你在活动中,当其他小朋友需要帮忙的时候,你主动去帮忙拿东西,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非常好,让你和其他小朋友的关系更融洽了!

当我们具体指出孩子过程中的积极行为时,孩子会觉得真诚,不虚伪。当孩子相信我们的夸奖,就会在认可中变自信。

同时,详细指出积极行为,也会让孩子更清楚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这种积极的行为才会更多地出现在他后续参加活动的过程中,直至被固定下来。

(2)认可时要贴属性标签

在认可孩子行为时,我们还要给孩子的积极行为贴属性标签。

比如孩子参加活动变得开朗了一些,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你参加活动开朗了,这很好。”

而要对这种行为赋予属性:“妈妈发现你简直是‘活动小达人’,你在活动中的开朗和热情感染了很多人呢!”

“活动小达人”就是在给孩子贴标签,是在告诉孩子他在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特质,这种属性标签会让孩子非常自豪,参加活动只会更积极。

只要我们结合这两种认可方式,10:1 效应的作用就会被成倍放大。

当孩子开始不再害怕改变,尽力去尝试新事物,并在这个过程中被父母认可,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他们就会越来越自信。

同时因为不过度害怕改变,他们就会在我们的鼓励中,变得愿意打开自己,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机会。

内心强大了,“自我封闭”变成“勇敢探索”,平和型孩子的优势就会得到完全释放,推着他们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择校助手,专注10-18周岁叛逆孩子择校。发布者:周宏斌老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fuyeying.com/archives/4533

(0)
周宏斌老师周宏斌老师
上一篇 3天前
下一篇 3天前

相关推荐

  • 让孩子拥有健康、阳光心理的 6 个方法

    以现在家长普遍咨询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父母都在寻求一种方法: “如何能让孩子变得有活力,不要整天呆在家,多出去玩玩,认识朋友。走出家门,不要天天呆在房间玩手机,整天都是郁郁寡欢的样子。” 其实这是大部份青春期孩子常有的状态,其次还有一些原因: 1. 本身就是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之一; 2. 学习压力的增大; 3. 受他人影响的因素; 4. 身体的急剧发育,使青…

  • 把孩子“养废”后才醒悟:被“自我封闭”困住的孩子,永远学不会敞开心扉

    孩子上小学时,就开始出现自我封闭的倾向。 其实,一切都有迹可循。 刚上小学,孩子就不太愿意和别人交流。 在学校里,课间其他小朋友都结伴玩耍,他却总是一个人待在座位上。 老师组织小组活动时,他也只是默默地听着,很少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 有同学主动和他搭话,他也只是简单地回应几句,然后就低头不语。 比如有一次,一个同学热情地邀请他一起玩游戏,他就说:“我不想玩。…

联系我们

微信号: Jylc-zxzs

邮件:pnhzzxzs@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 9:30-10:30

关注微信
家长您好,您可以移步微信公众号:叛逆孩子择校助手,查看附近正规的学校和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