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儿子说他想抽烟,让我给他买。
我顿时一阵无语:“你还是个学生,抽什么烟。”
儿子很不高兴:“我们班同学就抽烟,别人爸妈都不管,你别太管着我了。”
听到这话我有些生气,我对他说:“抽烟对身体不好,学生更不应该抽烟。”
没想到,话刚说出口,儿子就开始发疯。
他对着我咆哮,说我“古板,什么都不懂”,然后又跑去房间一阵打砸,书架上的书被扔得满地都是,课桌也被他踹翻在地。
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儿子见到我就气冲冲的,还故意当着我的面跟朋友吐槽我不尊重他,说他提点小要求都不同意。
我真的被气得吐血。当然,更多的是心寒。别人家的孩子都知道遵守规矩,但他只想自己,越大越叛逆。
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
上初二后,儿子变得很放纵。周末,我不让他出去和朋友喝酒,他就大发脾气,还说我不给他自由。
眼看只有一年就中考了,我提醒他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每每这时,他就一脸不耐烦地锁上房门,提醒我要保持距离少管他,要学会尊重人。
看着他越来越差的成绩,我忍无可忍,在一次争吵后禁止他再和那些不良朋友来往。
那天,他像疯了一样,不仅砸东西还打人,最后他还很委屈:“你根本就不尊重人,和朋友喝酒是我放松的方式,我周一到周五学习已经很累了,喝点酒怎么了?”
他就是这样,整天把“尊重”挂嘴边,稍微不如意就说我让他窒息,不理解他不尊重他,让我百口莫辩。
曾经我省吃俭用,一年到头都舍不得买件衣服,可只要是他想要的东西我都尽量满足他。
他说走路去学校太辛苦,我就每天早上提前起来半小时,绕一大圈骑车送他去学校。
他说上课太累了,精神需要放松一下,我也很开明地同意他在周末可以多休息一会儿。
……
我事事以他为主,尊重他的想法,尽量满足他的需求。我想当然地认为被爱的孩子更强大,将来也能更好地掌控人生。
可事实却是,我的过分尊重让他变本加厉。
他不断提各种要求,越来越难被满足,到青春期后一被拒绝就大发雷霆,成为一个不懂感恩,好坏不分的叛逆青年。
我实在不明白,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为了搞懂背后的原因,我开始认真学习育儿知识,研究儿童心理学,随着专业知识的提升,我逐渐搞懂了孩子叛逆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父母对尊重的错误理解,是孩子行为变质的主因。
很多父母以为,事事尊重孩子的意愿,处处照顾孩子的情绪,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要什么就给什么是尊重。
恰恰相反,这不是尊重是溺爱。尊重和溺爱只有一线之隔,稍不注意,父母就会越过红线。
真正的尊重是相互的,父母给予孩子理解支持,孩子也要明白父母的付出和不易。
这种建立在为对方着想,克制且合理表达自己的需求基础上的相处才叫尊重,尊重绝不是一方无条件地接纳和付出。
而我恰恰就是犯了这种错。
以前,儿子有任何想法,我都会无条件配合。
他想吃榴莲,我咬咬牙每周给他买一次;
他想参加夏令营,我专门请长假陪他;
他说周末想休息,我就不给他报补习班……
我习惯性满足他,哪怕会让经济压力更大,生活更累,也甘之如饴。但这背后的副作用却很明显:
(1)尊重过度是放纵,让孩子缺乏同理心
尊重过度就是放纵,孩子习惯父母无条件地付出,产生自己就是家庭中心的错觉。
他们理所当然地享受,觉得一切都是父母该做的,变得缺乏同理心,他们还要求所有事都顺着自己心意,根本不在乎父母的辛酸。
(2)助长贪念
被过度尊重的孩子还在不断试探父母的底线,一旦父母掌握不好度,他们就会越来越贪婪,从原来要求一个玩具,变成要抽烟、喝酒,再到想要纹身,胃口越来越大,越来越难被满足。
一旦被拒绝,他就会抓狂崩溃,气得跳脚,开始变得不可理喻、无法沟通。
他们不会承认是自己的问题,只会觉得是父母的错,再把自己的叛逆和不讲理归因到父母不尊重他们上。
所以很多家长发现,越是被尊重的孩子,青春期越容易叛逆。
那么,像这种情况,父母应该怎么应对呢?
尊重本身没错,错的是没掌握好尊重的力度和方法。所以,这里给大家两点建议:
(1)给尊重但有原则
以前,儿子抱怨上五天课太累,让我同意他去纹身。
他信誓旦旦地向我保证,肯定不会影响学习,也不会让老师和其他人发现。我相信他能说到做到,更觉得应该尊重他的决定,就同意了。
一开始,他还能注意,但后来他纹身的面积越来越大。
我好好劝说他听不进去,强硬干涉他就发疯,说我独裁不讲理。
其实,这样的局面完全能避免。
当孩子提要求时,父母要学会甄别。能承担后果,不侵犯别人利益,没有对错的事能尊重,因为试错也是一种成长,只要后果在可控范围内,可以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但在尊重的前提下,必须有原则有底线。
比如,我们可以允许孩子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自己的休闲方式,但必须在不违反道德和法律的前提下。
但在孩子做选择之前,父母应该先跟孩子做好沟通,把事情的底线讲清楚。
比如:
哪些休闲方式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违反了规定怎么办?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限制他的行为?
……
当孩子对这些问题给出合理的方案后,父母要跟孩子拟一份合约,将协商方案记录下来,双方签字。
这样,孩子在后期做选择时就有了隐性约束力。
这种合约的最大作用,是在孩子违背约定,帮父母争取沟通的主动权。可以凭此告诉孩子:这就是同意你做这件事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一切好谈,但想打破原则,不行!
这样孩子就会知道,这些底线是不能碰的。那么在后面类似的行为中,他就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2)不接受行为,但尊重感受
很多时候,父母觉得同意孩子的要求和决定就是尊重他。其实不然,比起让孩子在行为上不被拒绝,更有效的尊重是尊重他的感受。
比如文章开头儿子坚持要抽烟,我虽然不同意,在行为上拒绝他,但我们可以在精神上尊重他。
我们可以跟孩子沟通:
“我明白,你看到别人都能抽烟,你很好奇,觉得这样很有个性,这种想法非常正常的。妈妈小时候看到别人做一些特别的事,也很希望能尝试一下。”
拒绝孩子的要求,但尊重孩子的感受时,孩子会因为父母的情绪共鸣而消弭情绪对抗。
然后再告诉孩子:“如果抽烟对你的身体没有危害,妈妈可能会考虑同意。但它确实对身体不好,你可以选择一个其他安全的放松方式,妈妈会支持你。”
当我们给予孩子精神层面的尊重时,孩子会因为被拒绝而生气,反而会因为接纳而愉悦。
父母恰当地讲出拒绝的理由,也有利于孩子了解父母的不容易,从而学会换位思考。
美国心理学家派克说:
爱不只是给予,他是合理的给和合理的不给;是合理的赞美和合理的批评;是合理的争执、对立、鼓励、敦促、安慰。
而合理,不能只凭直觉,必须经过思考和判断以及有时候不怎么愉快的取舍决定。
所以,遇到问题父母别轻易放弃。
渴望一个标准方案,一套标准化的育儿流程,养出优秀的孩子,是不现实的。真正有价值、能让人进步的信息,大多需要父母思考和消化。
事实证明,父母拥有“成长型思维”,不断学习,再结合孩子的性格特点,尝试、调整、固化,才是有用的途径。
择校助手,专注10-18周岁叛逆孩子择校。发布者:周宏斌老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fuyeying.com/archives/4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