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子今年 13 岁,上初二。小学时,他是个乖巧、上进的孩子,每天按时完成作业,课堂表现也不错。
学习上,我们基本没操过太多心。小学毕业,他顺利升入了本地的重点初中。这所学校汇聚了众多优秀的学生,竞争自然比其他初中激烈得多。
刚开学,儿子自信满满地和同学们相处,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开始逐渐有了暴力倾向。
有次课间,因为和同学有点小摩擦,他居然动手推搡了同学。
老师知道后,在全班同学面前严厉地批评了他:
“你怎么能这样对同学,在学校要团结友爱,你这是违反纪律。”
儿子回到家,一脸烦躁,问我:“妈妈,我是不是真的是个坏孩子?”
我问清缘由后,安慰他:“这只是一次小错误,以后注意控制自己的行为就好了。”
没想到,我这一安慰,儿子更烦躁了,冲我吼道:“你根本不懂我!”
然后跑进房间,“砰”地关上了门。
我心想,孩子可能是一时冲动,不能逼太紧。可后来,情况愈发糟糕。
儿子变得沉默寡言,而且暴力倾向更严重了,我们稍微说他两句,他就摔东西。
没办法,在一次学校活动后,我不再提他在学校的行为表现,而是安抚他:
“儿子,不管怎样,妈妈都爱你,希望你能开开心心的。”
本以为这样能让他心里舒服点。
没承想,一点用没有,他还是整天闷闷不乐,跟他说话也爱搭不理,家里气氛压抑极了。
时间久了,我也忍不住发火,心想:你自己做错事,还这态度。
有次我忍不住说:“你自己不控制自己,还老是这样,就不能好好改改?”
我刚说完,儿子像疯了一样,大哭着跑出门。等我反应过来追出去,他已经跑得没影了。
我急得团团转,到处找他。费了好大劲,终于在小区花园找到了他,好说歹说把他拽回了家。
看着垂头丧气的儿子,我真是又心疼又无奈,哪还舍得责备。
从那以后,儿子开始抵触去学校,早上赖床,起来后也磨蹭半天不愿出门。
晚上回家也是无精打采,嘴里嘟囔着:“学校太没意思了,我不想上学了。”
眼看着学习进度不能落下,他这消极的心态,要是一直这样,以后可咋办?
我当时特别困惑,儿子怎么变得这么“难管”?
如今想想,其实是我们没意识到,很多时候,“毁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你要控制自己。”
原因如下:如今不少家长都清楚,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波动大,心理承受能力弱。
所以,常常耐着性子,让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期望能让孩子变得乖巧懂事。
但在孩子眼中,这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甚至是沉重的负担。
心情不但没变好,反而更加压抑。特别是对于那些本就积极进取、努力想做好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斯坦福大学的知名心理学家布朗做过一个实验:他让参与者不要去想红色的苹果。但结果每个人脑海中都浮现出了红色的苹果。这就是典型的禁果效应。
放在教育场景中,就是——家长越让孩子控制自己,孩子越难以控制。
家长总是把“要控制脾气”“要控制行为”挂在嘴边,其实是在盲目地给孩子要求,不仅无法给孩子有力的支持,反而会变成一种期待的“重担”。
压得孩子喘不过气,导致情绪崩溃。当孩子出现问题,或者向你倾诉的时候,他内心是无比迷茫和痛苦的,这个时候,如果你说“只要你控制好自己,就一定能解决,爸爸相信你”。
这样的话,其实是忽略了孩子的负面情绪。这些话会被孩子理解成以下几种想法:爸爸这么说,是不是觉得我很糟糕,很没救?他根本不知道我有多难受,多无奈!
我遇到问题了,可他们只关心我能不能控制,从来没考虑过我需要什么帮助,给我什么支持!如果孩子的负面情绪得不到理解和共鸣,家长的要求只会让孩子更加消极。
还会让孩子逐渐失去自信,变得越来越迷茫,找不到方向,最终对学习和生活都产生抗拒心理。所以,家长越想让孩子控制自己,反而越加重了他们内心的痛苦。
我如梦初醒。原来,我自认为正确的教育方法,并非总是奏效。那我该怎么做,才能真正引导孩子,让他重新找回对生活的热情呢?
真正有效的教育,应当始终传递温暖和力量。要让“引导”发挥作用,需要做好以下两步。
1、理解孩子的感受,共情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释放内心的压力之前。
每次儿子出现暴力行为后,我总是急着去引导,没给他倾诉的机会。
现在想想,儿子对我的引导产生抵触,也不能全怪他。
作为初中生,他们也明白在学校和同学友好相处的重要性。
如果行为不好,就会影响同学关系和自己的形象,可家长一句“以后注意就行”,否定了他的困惑和挣扎。而且,那些对自己要求严格、被心理压力压得喘不过气的孩子。
最受不了这种轻描淡写的安慰。儿子就是这样。
无论我多么用心,多么委婉,儿子感受到的,都是我对他努力改变的否定——你做得还不够好,你得更努力控制自己!
结果,他的挫败感越来越强,最终无法承受,情绪彻底失控。
我尝试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很有效的方法——多关心、多倾听,不批评,不指责。
但能做到这点的家长,真的不多,您不妨也试试。如今,每天儿子放学回家,我会问他:“宝贝,妈妈发现你今天有点不开心,是不是在学校遇到什么让你烦躁的事了?
愿意和妈妈讲讲吗?”把表达和宣泄的机会留给他,让他能够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我不再进行“无效引导”,儿子渐渐愿意跟我交流。
他会把自己的困惑和不安都告诉我。认真听完,我也会分享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类似情况,让他明白,每个人都会有冲动的时候,犯错并不可怕,无需自责和愧疚。
那段时间,我们每天都会聊很久,儿子感觉轻松了许多:“妈妈,跟你说完,我心里舒服多了,不然真要憋坏了。”
通过这种方式,我和儿子的关系更加亲密,也成功地帮助他理解和处理负面情绪,让他学会如何应对自己的冲动。
2、肯定孩子的努力与改变,帮他分析原因。
找到有效的调整方法和进步途径请记住,家长的认可和鼓励,是孩子前进的最大动力。但要鼓励孩子的付出和过程,而非仅仅关注结果。
从具体的行为入手给予肯定和鼓励,才能让孩子充满力量。为了帮助儿子摆脱挫败感,重拾信心,除了关注和回应他的情绪,我还引导他找出问题所在。
以及如何解决。经过分析和总结,我们首先肯定了他一直以来想要改变的努力。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其一,是他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导致用暴力行为发泄。
其二,是他缺乏一些社交技巧,不知道如何和同学友好沟通。
所以,要想改善他的行为,必须从这两个方面改进。儿子开始学习表达情绪的方法,提高社交技巧。
开始有计划地调整自己,逐步解决问题。
当他把精力集中在改变自己上,不再被焦虑和担忧困扰时,努力很快有了回报。
在之后的校园生活中,儿子的暴力行为逐渐减少。每次我也会根据他的表现,和他一起分析原因。
在保持平和心态的同时,我也时常夸奖他:“你现在处理和同学关系的方法比以前好多了,真的很棒。”
在我有针对性的鼓励和行为不断改善的良好反馈下,儿子的自信心越来越强。
他坚信自己能够做得更好,遇到问题也能主动想办法解决,掌控自己的行为。
初二上学期结束,儿子在学校和同学相处得非常融洽,老师都称赞他变化巨大。
我想告诉各位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当他们在行为上出现问题,或者遭遇失败时,正是教育的最佳时机。
择校助手,专注10-18周岁叛逆孩子择校。发布者:周宏斌老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fuyeying.com/archives/4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