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坚信,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是孩子成长的基石。然而,生活却给了我一个意想不到的挑战。
儿子出生后,我满心期待他能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但渐渐地,我发现他有些不对劲。
小学时,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对很多原本喜欢的事情都失去了兴趣。每天放学回家,他不再像其他孩子那样叽叽喳喳地分享学校里的趣事,而是一个人静静地待在房间里。
我注意到他的学习状态也在变差。做作业的时候,他常常发呆,有时候一道简单的题目要想很久。我在旁边陪着他,试图给他一些鼓励和帮助,但他似乎总是提不起劲。
上初中后,情况变得更加严重。他开始经常失眠,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早上起床也变得很困难,经常迟到。
在学校里,他的成绩逐渐下滑。老师反映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和同学们的关系也变得疏远,他总是独来独往。
我带他去看了医生,结果是轻度抑郁。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我怎么也没想到,这么小的孩子会遭受这样的心理折磨。
看着儿子每天郁郁寡欢的样子,我的心都碎了。我尝试了各种方法去帮助他。
我给他报了兴趣班,希望他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找到快乐。但他只是去了几次就不想再去了,说自己没有心情。
我也尝试和他谈心,问他在学校里有没有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但他总是不愿意多说,只是默默地摇头。
老公有时候会因为他的状态而生气,忍不住责备他。但我知道,这样做只会让他的情况更糟。
我感觉自己陷入了绝望,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后来,我开始疯狂地学习心理学知识,参加各种心理健康讲座,和其他有类似经历的家长交流。随着对心理学的深入了解,我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我发现,儿子的这种情况其实是一种心灵上的“创伤”。他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己的信心。
那么,像儿子这种轻度抑郁的孩子,怎么才能帮助他走出困境呢?
总的来说,就是——给予关爱,重建信心。
要知道,孩子的内心都渴望被关爱、被理解。哪怕是陷入抑郁的孩子,也在内心深处渴望着温暖。
所以,父母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帮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
具体怎么做呢?下面给大家 2 点建议:
(1)重建和谐亲子关系,打造温暖的心灵港湾
以前,我总是过于关注儿子的学习和行为表现,而忽略了他内心的感受。
当他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我会很着急,忍不住批评他。
当他不愿意和我交流时,我会生气,觉得他不懂事。
但我却没有意识到,我的这些行为,只会让他更加封闭自己。
其实,被理解、被关爱的孩子,更容易打开心扉。
所以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态度,学会倾听儿子的心声。
当他和我说话时,我会认真地听,不再打断他。
当他表达自己的感受时,我会给予理解和认同。
有一次,儿子对我说他觉得自己很没用,什么都做不好。我没有像以前那样批评他或者给他讲大道理,而是紧紧地抱住他,对他说:“儿子,你在妈妈心里是最棒的。你有很多优点,只是你现在暂时遇到了一些困难。妈妈会一直陪着你,我们一起克服这些困难。”
儿子听了我的话,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从那以后,他开始愿意和我分享他的内心感受。
我也会经常和他一起做一些他喜欢的事情,比如看电影、听音乐、散步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亲子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2)设定合理目标,用鼓励递增的方式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很多父母有这样的疑惑,不是我不想鼓励孩子,实在是他没有什么值得鼓励的地方。
每天都很消极,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作业也总是拖拉,质量还不高……这种情况我怎么鼓励得出口?
父母必须明白,孩子现在的状态是因为他生病了。
我们不能用正常孩子的标准来要求他,而是要根据他的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目标。
比如,儿子以前每天都不愿意出门,现在如果他愿意出去散步 10 分钟,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值得被鼓励。
再给大家一个诀窍:不看过去看现在,不看整体看局部。
有一天,儿子破天荒地主动完成了一部分作业。虽然作业质量并不是很高,但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对他说:“儿子,你今天很棒,能够主动去完成作业。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儿子听了我的话,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从那以后,他开始逐渐增加自己的学习时间,作业质量也在慢慢提高。
我就是用这样的方式,一点一点地帮助儿子走出了抑郁的阴影,让他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己的信心。
如今儿子已经上高二,他的状态越来越好。虽然他曾经因为抑郁耽误了一些学习时间,但他现在正在努力追赶。
他已经确定好了自己的目标大学,正在全力以赴地冲刺。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再好的方法,都不能够解决每个孩子的问题,毕竟,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即便是双胞胎,都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性格,需要的方法也就不一样。
渴望一个标准方案,一套标准化的育儿流程,养出优秀的孩子,是不现实的。真正有价值、能让人进步的信息,大多需要父母思考和消化。
事实证明,父母拥有“关爱型思维”,不断学习,再结合孩子的性格特点,尝试、调整、固化,才是有用的途径。
择校助手,专注10-18周岁叛逆孩子择校。发布者:周宏斌老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fuyeying.com/archives/4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