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为何,我的乖孩子在上初三后开始盲目追星,仿佛一夜之间变了个人,再也看不懂他。
跟他相处,说不到三句话,就会不欢而散。
周天,他一整天都在房间里刷着明星的信息,我担心影响学习,跟他说:
“别刷了,去看会儿书。你看你学习时间本来就少,还天天抱着手机关注明星,成绩会越来越差。”
儿子:“不用你管。”
我的火气一下就冒出来了。
我自认是比较开明的母亲,他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也没反对,觉得适当追星能丰富一下课余生活。
可他倒好,不知节制,追起来就没了分寸,让他把时间多花在学习上都成了错。
我委屈又愤怒,非得跟他掰扯一下,结果你一言我一语,吵得不可开交。
像这样的场景,在我家时常发生。
有一次他考试失利,连一向擅长的语文都考得不理想,看到基础的默写都写错,而他还一脸痴迷地看着明星动态的模样,我气不打一处来。
我夺过他的手机:“你不好好反思一下为什么考这么差,是不是心思都花在追星上了?”
被夺走手机的儿子很不爽:“一次没考好而已,有必要这么大惊小怪吗?”
边说还边来抢手机,他的满不在乎让我很无奈:
“你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吗,距离升学只有半学期了,你看看隔壁的小李,成绩那么好,周六周天还在努力学习。我不指望你像别人一样优秀,但也不能差太远吧!
剩下的这半年你都不准再追星,等你考上高中,我给你买你喜欢的明星周边!”
我自认很有诚意了,但儿子却并不买账:“那你让他当你儿子吧!每天学习已经够累了,而且我追星也没影响学习,凭什么要限制我?”
毫无疑问,我们又陷入了一场关于“追星有没有影响他的成绩”的争论,最后他直接放狠话:“你要是不让我追星,以后我就不学习了!”
他这话一激,我就觉得不能轻易妥协,直接把他有关明星的东西都收了起来。
而他好像为了证明他说到做到,从那天起,他真的应付学习,作业乱做,一回家就把自己锁在房间也不知道在干些什么。
连老师都发现他不对劲,打电话问我孩子怎么回事,上课不在状态,经常走神,问他问题还一副爱答不理的模样。
最后老师还强调,无论如何都要安抚好他,在这个节骨眼上耍脾气后果很严重。
那段时间,我真的焦虑到睡不着觉。想把东西还给他让他好好学习,又怕我的妥协会让他变本加厉,以后更会用学习拿捏我。
我很纠结矛盾,不知该如何才能改掉他的坏毛病,让他能明白我不是要害他,而是在关心他、在替他着想。
幸运的是,在跟一位老师沟通后,我找到了问题所在:孩子听不进建议、脾气暴躁容易抓狂,往往是沟通受阻导致的。
(1)让孩子抓狂的是父母听不懂他们的诉求
在跟孩子沟通时,父母容易站在“有经验”的一方输出自己的观点,认为自己“走过的桥比孩子走过的路多”,所以无视孩子争论中传达的诉求,把自己认知强加在孩子身上。
比如,孩子抱怨“学习太枯燥了,我不想学了。”
他想传达的诉求是“我觉得学习很枯燥,希望能找到让学习变得有趣的方法”。
但父母理解的却是“他不想学了”,立马就下“他吃不了学习的苦,太没毅力,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的定论。
父母“听错”重点,开始长篇大论地批评孩子“你说不学就不学,我们小时候想学习都没这条件,你现在不愁吃不愁穿,光学习这一件事都做不好,有什么用?”
父母看似苦口婆心,实则忽略了孩子话中的重点,肤浅地纠正孩子,不仅会打消孩子倾诉的欲望,更斩断了孩子解决问题的途径。
(2)让孩子绝望的是父母“不会听”还“不会说”
人,天生喜欢听好听的、赞美的话,这让我们心情舒畅,对信息的接受度会更高。
人,讨厌听刺耳的声音,比如指责、批评、质疑……面对这些声音,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排斥、反驳、愤怒,会下意识证明自己是对的。
孩子亦是如此。
当父母习惯用教育的口吻训话,很少有孩子能客观理智地去听父母说了什么,反而因为被激怒站在父母的对立面,跟父母斗嘴、耍赖,甚至为了证明父母是错的,不学习、叛逆,以达到让父母屈服认错的目的。
这是不是意味着父母完全不能批评孩子,只能赞美和认可呢?并不是。
只要父母谨记:沟通的目的是让对方接受我们的观点,而不是单纯的情绪发泄,我们就能在跟孩子的相处中,找到最佳的相处秘诀。
具体如何去做呢?老师告诉我——先“引导诉求表达”,再“引导思考解决方案”。
(1)抓住孩子愿意沟通的契机,哪怕听到负面言论也别着急反驳,通过认同,引导孩子说出真实诉求
以前,我听不得孩子一点负面言论。
他周末拒绝去上辅导班,说辅导班的学习氛围他不喜欢,要在家自学。
但我觉得他就是想偷懒,什么不喜欢氛围都是借口,如果同意他在家自学,肯定又是天天追星,越发放纵。
消极的心里印象,让我习惯性把他往坏里想。
所以忽略了他传达的“不喜欢氛围”的诉求,我没有去查证他为什么不喜欢:是借口?是辅导班的教学方式不适合他?亦或是同学之间的氛围不好?……
反正我“不深究”的结果就是失去了解决问题的机会,他的诉求被我忽视,即便继续去辅导班,也是走神应付,没任何作用。
所以,我决定认真倾听孩子的话,去抓他的潜台词,搞懂他抱怨背后的诉求,再对症下药。
有一次,儿子周末在房间大喊大叫,把东西扔得乱七八糟。不一会儿,他又出来在客厅踱步,嘴里嘟囔着“不想中考了,追星多有意思……”
听到这话,我其实非常不爽,因为他学习本来就非常敷衍,如今连中考都不想考了,真是越发堕落了。我批评的话刚要出口,就想到老师告诉我的那句话: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发泄情绪。
其实他大声抱怨,就表明希望能跟我谈谈,想跟我们倾诉。
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我端着一杯果汁放到桌子对面,他果然坐了下来。
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引导他跟我倾诉:“今天心情不好吗?妈妈刚刚听你说不想中考?”
儿子双手环胸,撇着嘴,一副不耐烦的模样:“对,学习没什么用,还不如追星,能让我开心,想干什么干什么。”
这个想法很荒谬,但这个时候不能反驳,这样只会让双方陷入争论,于是我继续认同,去引导他表达真实诉求:
“追星确实能带来快乐,你这个想法可以理解,但你现在这个阶段,中考才是重要的。你有其他的想法吗?”
见我没反驳,他显然愣了一下,随即又一脸丧气:
“但学习实在是太无聊了,老师天天都在说中考倒计时,我现在成绩这么差,老师说想上校本部都难,只能去更差的学校了……”
听到这,我的心猛地一揪,原来,担心中考失利才是他说丧气话的原因,虽然他面上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其实内心也希望自己是优秀的。
我为自己没有鲁莽地为他的行为下决断,着急批评感到庆幸。
(2)找到真实诉求后,别着急给建议,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解决方法,这样孩子会更有成就感,也会愿意跟着自己的方案行动
儿子明确自己的诉求,说明沟通的第一目的达到了。
当然,孩子的诉求并不一定都是积极向上的,比如:
他就是觉得追星有意思,学习很无聊。
这时,父母也别着急批评反驳,拼命纠正他的错误,而是继续引导。
比如:学习的哪些部分让他觉得无聊,哪些部分他觉得稍微有趣一些?
又比如:为什么追星很有意思,还有什么其他的活动能让他觉得很有意思?
前者可以找到孩子能接受学习的方向,后者能找到融入孩子,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渠道。
总而言之,父母要做的是引导孩子说出真是想法,并从中找到突破口,寻找新的方法。而不是怀着优越感,去指导孩子的思想和行为。
对于勇敢说出自己诉求的儿子,我及时给予认可:“儿子,你在为自己的未来担忧,这就是上进的表现,妈妈必须为以前的武断向你道歉。”
儿子被我说得有些不好意思,此时,我们之间仍然没有对抗,他也还有很强的倾诉欲,这时千万别给他建议,而是引导他去思考方法,所以我问他:“那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
在我的不断引导下,他决定“不给自己定过高的目标,争取考进本校。”
然后,他认真分析自己目前在学校的名次,说自己的劣势是前段时间没认真学习,但优势是以前的知识掌握得还可以,于是他又开始思考每科究竟如何提升……
我一边听他的分析,一边露出赞许和认同的表情,这显然给了他莫大的鼓励,他越讲越来劲,最后竟真的给出一个非常合理的方案。
说实话,这次谈话打开了我新世纪的大门,原来孩子并不是不能沟通,只要不以恶意去揣测他的意图,真诚地相信他,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解决方法,真的会给我们不一样的惊喜。
接下来一段时间,也是最具考验的时刻。孩子能说到做到吗?
(3)别抱完美执念,多看优点,给予认可,孩子就会越做越好
其实只要我们不要抱着孩子必须完美的执念,就能发现,他在不断进步。
首先,儿子在学校变得积极了,有时候下课也会去老师那里问一些问题。回家后,他做作业也主动了,遇到不会的题也会尽量思考。
当然他也有很多做得不好的,比如学着学着就突然很丧,觉得自己搞不定,为追星没按照计划完成任务而懊悔……
每当这时,我也不再是批评,对于他做得好的,我会做好正向反馈,及时认可;对于做得不好的,我客观表达,不讽刺嘲讽。
这样,他就会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
中考他成功考进校本部,虽然只是险上,却给了他莫大的鼓舞。
他说:“我才努力了 2 个月就能考成这样,我趁着假期再努力两个月,入学考试肯定考更好……”
看着他信心满满的样子,我真的比他考上名校更高兴。
因为我知道,内驱力的唤醒,儿子的未来就稳稳地掌握在他手里了!
经过这件事,我最深的感悟就是:
“不会教”的父母,会耽误孩子的成长。
作为父母,别高高在上地指点一切,放平心态,认真倾听孩子的话,他们就能长成最健康的模样。
择校助手,专注10-18周岁叛逆孩子择校。发布者:周宏斌老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fuyeying.com/archives/4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