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简·尼尔森曾经说过:
“很多人强烈地感觉到严厉和惩罚是很管用的管教方式。从立即制止不良行为这点来说,惩罚确实管用。
但是,其长期效果却是负面的。”
刚听到这话时,我不以为意。
因为我就是长期用限制和责骂的方法,使孩子在消费上很节制。
我认为严厉的管教会让孩子有明确的消费界限和自控力,比起所谓爱的教育实用的多。
但是我却为自己的自信和无知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希望将儿子培养成一个有着正确消费观的人。为了让他不乱花钱,我采用了严格限制的方式。
只要他多买一件不必要的东西,就罚他一个月不能买任何零食。如果他买了超过 50 元的非必需品,就罚他做家务一周,直到他记住为止。要是他在一个月内有奢侈消费行为,就减少或取消他的零花钱。
儿子刚开始有自主消费意识那会,常常因为乱买东西而受罚,有时候为了弥补过错会做很多家务。
但是效果也很不错,他在消费上的谨慎程度比同龄人好得多。
在这种强压措施下,他的消费一直很节制,我也一直以为找到了正确培养孩子消费观的方法。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子变得越来越沉默,眼神却越来越叛逆。
从 4 年级开始,他的消费行为逐渐出现问题,从很节制变得偶尔会冲动消费,最近一次逛街,他竟然花了好几百元买了一些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看到他的消费记录,我几乎崩溃。他的老师打来电话,我才意识到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
老师给我看了他在学校的一些行为记录,他在学校里会和同学攀比一些物品,还经常向同学炫耀自己新得到的东西,甚至还为了买一个昂贵的玩具和同学借钱。
当我知道这都是儿子做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是曾经听话乖巧,一直让我引以为豪的儿子吗?
我回到家里,想好好跟他谈一谈,没想到他把自己关到屋里不出来,连饭也不吃。
无论怎么跟他说,他都不理睬,或者把头埋到被子里,谁都不见,逼急了就说:“还不是你们逼我的?”
这还不是最坏的。
从那以后,我接连收到老师的微信,儿子在学校里的表现越来越差,而且有了明显的过度消费的倾向。
有一次,他甚至偷偷拿了家里的钱去买东西!
当我决定采用老办法,狠狠地惩罚他,取消他所有零花钱的时候,他反抗了我。
我写给他的消费限制规定,被他狠狠的撕得粉碎。他涨红着脸大声说:“你没有权力掌管我的钱!”
老公扬起手臂,他不但不躲,反而倔强地仰起脸来,还大声叫嚣:“你打呀,打我也不听!”
晚上,我和老公躺在床上,一夜未眠,商量着该怎么办。
从孩子出生到现在,我几乎每一步路都在他身边陪伴,我看了很多育儿类的书籍……
在孩子身上下的功夫比别人都多,为什么孩子会变成这样?
惩罚孩子,剥夺了他内心对错误消费行为的反省
抱着奋力一搏的态度,我决定,改变孩子,从改变自己开始。
第一次进行自我剖析时,我流泪了。
“我们不能再把孩子当成一个‘问题’来纠正,同时,也要放弃‘成年人总有正确答案’的想法,不要担心我们不够严厉,就会被孩子利用。”
实际上,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的不当消费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
换句话说,惩罚孩子,我们实际上剥夺了他从内心深处对自己错误消费行为的反省过程。
举个例子:
儿子因为冲动买了一个很贵的玩具,你与其指责他:“给你说了多少遍,不要乱买东西,从明天开始你没有零花钱了!今天的晚饭也不准吃。”
不如换个口吻跟他说话:“我理解你很喜欢那个玩具,但我还是不太高兴,希望你以后能在消费前好好考虑。今天的晚饭你可以少吃一点。”
这两种说法,一定是第二种最好。
第一种方法并没有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究竟在什么地方,这一次过去了,以后还会再犯。
此外,惩罚还会激发报复情绪。
第二种方法没有惩罚他,但是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孩子也为他的错误付出了代价。
长期惩罚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有四点:愤恨、报复、反叛、自卑。
而这几点在我儿子身上全部体现出来。
他在家装作乖乖的,就是为了避免惩罚。
可一到学校,长期的压抑迫使他急于找到宣泄的出口,所以才会在消费上和同学攀比、炫耀。
而孩子正确消费的自律性必须来自内在的自我控制。
也就是说,必须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而不论是奖赏还是惩罚,都是来自于外在的控制。
经常被权威管教或惩罚的孩子长大后,就像是脱了缰的野马一样为所欲为,无法控制。
那该怎么办呢?
总的来说:“出现冲突的时候,不要把精力用于彼此的对抗,或者担心谁输谁赢。我们把能量放在解决问题上,告诉孩子如何弥补自己的消费失误,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会让每个人的需求都得到尊重。”
从心理学上讲,当孩子的需求得到尊重的时候,才能最大化的激发出内驱力,也才会产生自信。
此外,针对孩子的奢侈消费问题,我做出了一份长达 3000 字的具体方案,并且细化到每句话、每个步骤。
掌握方法后,孩子的变化让我吃惊
那天晚上回去,我先向儿子道了歉,“儿子,对不起,妈妈以前对你太严厉了,不允许你有丝毫在消费上犯错的空间。从今天开始,有消费问题我们一起解决,坚决不用惩罚的方式教育你。”
听到我的道歉,儿子的眼睛里明显闪过一丝光,但随即他就低下头,一言不发,我知道他不信我。
我继续说:“以前,妈妈太决断,是我做的不对,我容不下你的一点点消费失误,用强迫的方式,逼你节制,逼你省钱,却从来没有想过,你也只是个孩子,需要自己的消费空间……”
一番自我批判之后,孩子的态度明显软化下来,开始跟我倒起了苦水:“其实我也不想乱花钱,但是买错一次就被罚,错了再罚,我就一直担心会买错东西,越担心就越乱买。后来买东西的时候不能专心,也不想好好考虑了……”
孩子把自己的苦水一股脑倒给了我,我认真的听着,才知道过去错误的管教给他带来多大的心理阴影。【第一步:关系修复】
听完他的话,我郑重地向他承诺说:“从今以后,我跟你一起努力。你也不要怕在消费上犯错,犯了错,我们一起找原因。如果有情绪的话可以及时跟爸妈沟通,不要伤害自己和别人。但同时,我也希望,你能够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负责。”【简单扼要,不需要一直强调自己的担心和忧虑,否则会起到反效果】
听了我的话,儿子郑重得点点头,表示以后一定会改的。但我知道,真正的难题,还是在接下来该如何去面对他的消费错误。
替代惩罚方法:让孩子学会弥补自己的消费失误
那天检查他的消费记录的时候,我看到他又有冲动消费的行为,买了好几件不需要的东西。我的火气瞬间就上来了。
但我忍了又忍,没有像以前那样罚他,而是和他一起分析这些东西为什么不需要买。
我给他提出建议,下次买东西的时候可以先列一个清单,把真正需要的东西写下来,这样可以避免冲动消费,儿子连连点头。【告诉他如何弥补自己的消费失误】
随后几天,在他准备买东西的时候,发现他坚持再用这样的方法,不必要的消费明显减少。
看到他的改变,我及时鼓励他:“做的不错,现在消费更理性了,也更有规划了。”【及时给孩子正向反馈。夸奖孩子的时候不要泛泛而谈,越具体越好。】
孩子进步了,我一边感觉欣慰,一边又担心他会飘飘然。
果然,没过一星期,孩子又因为没有控制住自己,买了一个比较贵的非必需品!
我内心感觉崩溃,感觉他真的没有把正确消费当成一件重要的事情,失望在占据了我的大脑,我真的想要大骂他一顿。
可有句话在我耳边回荡:越是简单粗暴的方式,越是短期有效,随着孩子年纪的增加,提前消耗的威信在将来只会让孩子失控!
所以,我选择和颜悦色地和他坐在一起,让他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并且改正。
他好像知道自己做得差,怕我失望,所以很认真地在纠正。
找完原因后,他对我说了一句话,这是我听到最让我震撼的话:“妈妈,我知道你肯定很生气,但是你没有冲我发火,你说你会改,你做到了,我也会努力做好的。”
接下来一段时间,我明显感觉他开始真正控制自己的消费了,虽然偶尔也会有冲动消费的时候,但是他也会尽力补救。
我知道,我的信任让他产生了责任感,他的内驱力被激发出来了!
一个月后,老师给我打来了电话,孩子在消费上有了进步,也没有和同学攀比的行为了,和同学关系也有了缓和。
接下来的日子,孩子的消费行为越来越理性,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在一次家庭消费总结中,他能清楚地说出自己哪些消费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过去那个沉默寡言,内心叛逆的儿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充满自信和理性的儿子,我心中真是感慨万分。
孩子缺的,从来都只是个好的领路人
书上说:对孩子,要像对待陌生人!
这是一个看起来奇怪,但又无比睿智的方法!
想想身为父母,我们总把孩子当做我们的附属品,把她们死死压制在我们的权威之下。
可是,她们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独立的思想。批评、责骂只会让她们越来越扭曲,只有给予她们尊重、赞扬和理解时,她们才能够健康成长。
而这,才是我们做父母该做的事——做一个优秀的领路人!
同时,我发自内心地建议各位家长:
在遇到教育问题的时候,首先从自身出发,去寻求解决的办法,这比逼迫孩子改正消费行为效果强 100 倍!
找到自己教育中的问题,从改变自己,到改变孩子。
择校助手,专注10-18周岁叛逆孩子择校。发布者:吴争老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fuyeying.com/archives/4499